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总结之作——《证治汇补》

2022-12-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版:杏林 浏览:17045 次 

□黄新生

 

   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原籍鄞县(今浙江宁波),随其父移居上海。其父为明朝崇祯年间的中书舍人,兼工医学。李用粹幼得家传,博览医书,精研《黄帝内经》,深得奥秘,擅长内科、妇科诸证,是康熙年间四大名医之一。李用粹考古人立说,皆相济而非相悖,遂取名家之长汇而集之,删繁存要,补缺纠偏,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著成《证治汇补》8卷。
    《证治汇补》将82种病证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下窍等8门,每卷1门。每病证之下按照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一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体会,在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病因病机精详
    一是病因分析精简。《证治汇补》注重对病证、病因的分析,结论简明而精确。比如书中对哮证的病因分析,总结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简明扼要,立论恰当;对胁痛的病因分析,提出“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撙,皆能为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使胁痛的病因理论更加趋于完善。
    该书还全面总结了癃闭的病因:“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痰涎阻结,气道不通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另外,该书还指出痰饮停聚的原因可由心血不足引起。对于肺痨证,在前人正气不足、痨虫袭人的基础上,提出“痰瘀稽留说”等。
    二是病机演变有发挥。比如书中对发热的病因、病机研究精细透彻,“发热章”将外感发热之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等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归纳,并且分别列有治疗方剂。
    关于尿血,李用粹认为其病位虽然在肾与膀胱,但是其他脏器的病变也可引起,“或肺气有伤,妄行之血,随气化而下降,胞中或脾经湿热内陷之邪,乘所胜而下传水府;或肝伤血枯,或肾虚火动,或思虑劳心,或劳力伤脾,或小肠结热,或心胞伏暑,俱使热乘下焦,血随火溢”。
辨证诊断全面
    一是湿证辨证见解独到。李用粹认为湿证因地域而分内外。东南卑下,多外湿;西北地高,多外燥内湿。湿证因所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在经络则日晡发热;在肌肉则肿满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疝;在肾为腰疼阴汗。入腑则泄泻肠鸣,呕吐淋浊;入脏则昏迷不省,直视郑声。又湿家为病,一身尽痛,身如熏黄。”
    二是辨证全面且有补充,李用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痫病提出了阳痫、阴痫的分证方法,并且提出了治则。“痫分阴阳,先身热掣疭,惊啼叫喊而后发,脉浮洪者为阳痫,病属六腑,易治;先身冷无惊掣啼叫而病发,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难治。阳痫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亦本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
治则治法精辟
    一是分清标本轻重缓急。比如书中对于腰痛的治疗,李用粹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方法,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对于消渴诸证,李用粹主张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缓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又五脏之精华,悉运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参苓白术散为收功神药也。”对于痞满,李用粹认为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固中气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书中记载的郁病,虽然其证繁多,但是李用粹认为皆因气不周流所致,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对于饮证,李用粹提出“初宜分消,次宜调养,虚宜补中,久宜暖肾”的观点。
    二是辨证用药有法度。比如便秘的治疗,李用粹认为应根据病证所在选用不同的方剂,不宜均用硝黄攻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津少者滋润之,大抵以养血清热为先,急攻通下为次。”对于水肿证,李用粹认为要调中健脾,脾气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故为水肿治疗大法。根据临床病证不同,李用粹又总结了分治六法,分别为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还指出利小便虽然为常法,但是渗利太过,往往耗伤正气,李用粹对水肿的辨证论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提出隔二、隔三治法。根据五行生克之理,李用粹在癃闭的治疗中提出隔二、隔三治法。“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痰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癃闭主要为肾之病证,此处肾病治肾之母脏为隔二之治,肾病治肾之所不胜之脏为隔三之治,为后世广泛接受并采纳。
    四是选方丰富便于对证用药。该书选方丰富,许多病证所列方剂在10首甚至20首以上,并且剂型多样,汤、丸、丹、饮、散、膏、浸酒方等,不拘一格。如中风的选方多达40多首,并列出“总治”和“用药总法”,还归纳了在辨治中风使用方剂的主证和适应范围,对临床运用有很大帮助。“中风痰盛顺气化痰为主,二陈汤加乌药、枳壳、竹沥、姜汁。”“但半身不遂者,审是血虚,用二陈合四物汤;气虚用二陈合四君子汤。”“其四肢不举,属湿痰者,三一承气汤泻之;属虚弱者,十全大补汤补之。”“其大便不通,属痰实者,三化汤利之;属津涸者,四物麻仁汤润之。”
    该书对于郁证,分述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五郁治法,在越鞠丸的基础上,提出了气郁汤治郁怒,气滞胸膈不行,胀满嗳气作酸;湿郁汤治湿气熏蒸,身重倦卧疼痛,天阴则发;血郁汤治挫闷跌仆,身有痛处,胸膈不宽,大便黑色;火郁汤治火郁于中,四肢发热,五心烦闷,皮肤尽赤等治法。
    《证治汇补》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补充、有发展,颇具实用价值,尤其补入的心得体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这是一部中医内科杂病集大成的专著,值得中医师认真品读。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