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学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2022-12-1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2013 次 

□韦中阳 张先茂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史明志,可定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中医史对中医学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是对中医学发展所形成的科学成就、历史经验、客观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新时代中医人应学好中医史。
坚定崇高理想 锤炼爱国情怀
    从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首创中医“四诊法”、到外科圣手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麻沸散”再到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撰写《伤寒杂病论》和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编写《本草纲目》,历代医家不畏艰辛险阻,为民疗病,坚守仁爱之心,心系众生,他们为大众苍生所做的贡献时刻启迪着后辈的心灵。通过学习中医史,了解杰出医家的事迹和贡献,可以树立对中医学的自豪感,坚定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坚定“以振兴中医为己任“的信念。加强医学文史教学,有利于引导中医学子始终站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立场上,爱国爱民、扎根基层、报效国家。有利于他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成为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坚定高尚医德 感悟大医精诚
    中医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讲故事”,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代医者淡泊名利、心系苍生、凭借高超医术行医于民间的事迹,从而懂得一名合格的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中医史教学“以史为镜”,使学生们既感知到“医乃仁术”,又明白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正如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打铁仍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医道是“至微至精”之事。纵观历史,医者的渊博学识、精湛医术都是通过后天勤学苦练而成。通过学习中医史,学子们可以深切感悟大医“精”“诚”之所在,自觉加强道德锤炼,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以慎独的标准做人,正心诚行,努力成为新时代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宝库博大精深,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学习中医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医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宏观角度了解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地关注现实与未来。学习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创新的根基,中医的发展史,是一部传承史,更是一部创新史。学习中医史,要从中医药学本源出发,立足于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善于扬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学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坚持科学思考 培养批判思维
    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其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运用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推动的历史。随着医学观点的不断更新,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理论在质疑与批判中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以史为师,中医学子学习中医史,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坚持科学真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中医药学发展的高度,深刻思索人物与事件的背后因素,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学史明智,学史砺心,从学习中医史中汲取力量,练就本领。
    汉代礼学家戴德所撰的《大戴礼记》中论及“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明镜者,所以察形也”。跨越千年时空,对话古今人物,审视人世百态,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新时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作者分别供职于安阳市中医院、安阳县中医院;本文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韦绪性指导)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