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应激反应与调节

2022-12-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健康促进 浏览:17182 次 【查看证书

□李 猛

   “李主任,我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怎么办?我快精神崩溃了,需要您网上会诊……”某公司负责人陈女士说。
    在疫情防控期间,陈女士带着70岁的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10月24日,陈女士出现咳嗽症状,随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与家人“隔离”起来。不料,几天后,陈女士的孩子和母亲的核酸检测结果也为阳性,致使她变得焦躁不安、恐惧紧张起来;拒绝承认核酸检测结果,还说有人害自己和家人;夜里反复从梦中惊醒,并伴有浑身紧张、发抖等症状。于是,陈女士拨打心理热线电话求助,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医生经过和陈女士、社区工作人员及家属视频问诊后,初步考虑陈女士患了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精神障碍,也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决定其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的因素: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比如严重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长期处境困难;2.社会文化背景;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
    原来,陈女士是一名成功人士,儿女双全,家庭和睦,加上工作努力、积极进取,她很快成为公司的负责人,是亲朋好友眼中的楷模。本轮疫情暴发时,陈女士因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以及受到在外地出差丈夫的责怪和看到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等,就向公司请了假,推掉了不必要的应酬,除了购置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外,基本上不出门。可是,陈女士所在小区接连不断出现确诊患者,致使她整日惴惴不安,难以入睡,经常在梦中惊醒。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陈女士很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随后,她的孩子和母亲相继被感染。这让陈女士难以接受,在连续多日沉重的精神压力下彻底崩溃了。
    陈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两部24小时心理热线电话、心理援助专家团和线上会诊专家组每天都能接到不少市民、隔离点及医院近100个求助电话。其中,因对疫情不了解,产生迷茫、焦虑、担忧及恐惧情绪等所占比例较大。那么,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除了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当运动等,以提高免疫力之外,还需要保持心态平和。
    1.正确认识病毒。本轮疫情主要为奥密克戎的变异毒株,虽然传染性较强,但是毒性已经较原始毒株大幅下降,并且从全国被感染的患者来看,多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重症发生率很低。
    2.学会理性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防控疫情,有人看到的是国家强大的防控能力、动员能力、社区快速反应能力等,并为之而感到自豪;有人看到的却是各种负面信息。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3.远离负面信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大家获得各种信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迅速提高。而内置的各种智能系统,会根据被浏览对象自动计算出个人偏好,然后持续推送相关信息。久而久之,目之所及皆是自己想要的信息。
    4.做有益的事情。平时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生活,而足不出户的日子,却恰好成为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光。因此,多与家人、朋友聊天,多陪孩子读书、学习、做游戏等,何乐而不为呢?
    5.培养新兴趣。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等,也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每日三餐,平时没时间,现在难得有时间和机会,既锻炼了厨艺,又增加了幸福感和自信心。
    6.适当转移注意力。疫情之下,最常见的是各种焦虑症状。适当转移注意力,比如利用有限的空间适当运动、听音乐及练习腹式呼吸法等,都是有效缓解焦虑的方法。
    7.合理宣泄情绪。疫情期间,不良情绪需要宣泄,否则会导致各种精神和躯体问题。建议找知心朋友、亲戚等聊天,可能一句幽默风趣的话瞬间就会缓解焦虑情绪;或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大喊几声、大哭一场等。
    8.保存心理热线电话号码。医生是您永远值得信任的人,一年365天,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随时等待您咨询与倾诉。
    幸运的是,陈女士遇到了负责任的社区工作人员,并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和会诊专家团队的持续跟进下,在家人的温暖陪伴下,经过2周精心治疗,她的精神状态逐渐有了好转,情绪也稳定下来。目前,陈女士已经转入后期心理康复阶段。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