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的传变规律与辨治特点

2022-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8417 次 

湿温病的传变规律与辨治特点
□李德俭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在临床上,该病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热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主要特点。该病初起时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困、胸脘痞闷、苔腻脉缓为主要表现。根据上述特点,结合好发季节,该病与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颇为类似,比如沙门菌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血吸虫病等。

   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湿热之邪,以夏秋季节为多见,因雨湿较盛,加之天暑之气下逼,地湿之气上蒸,而致湿热偏盛,脾胃同居中焦,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湿停聚,则湿温病发生。其间,多因内外合邪,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与热相结合,胶着难解;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该病初起,感受外邪,困遏卫阳,可见卫气表证,但时间很短,且同时可见伴有温邪蕴脾症状。在此阶段,由于湿遏热伏蕴蒸难解,故留恋时间较长,变化复杂,应谨守病机,方可辨证准确。
    一是辨证施治。该病是湿中蕴热,故前段(初期)多表现为湿重热轻,治疗以化湿为主,可根据具体证候选用芳香化湿、辛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法,以祛除湿热。该病初起时,内外合邪,湿遇卫气,治宜芳化宣透以解表里之湿。表证解除后,着重消除湿浊之邪,可用清热之品。湿热并重,则化湿清热同时应用,若热重于湿,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若湿热化燥化火,治疗原则与温病相同。腑实燥结者,治宜清腑通热;热入营血,损伤肠道血络而致大便下血者,治宜凉血止血。如果出血过多而致血脱者,应急治以补气固脱,脱固血止后,再按照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在该病恢复阶段,余邪未净气机未畅,可清除余邪,宣畅气机。若病邪已解而胃气未醒或脾不健运者,可加入醒胃健脾之品,以善其后。湿温后期,湿困日久而出现“湿胜阳微”的病变时,治宜温阳利湿之法,可取良效。
    二是传变规律。湿温病发展过程的3个不同阶段,是按照三焦所属的部位进行传变的,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比如人的体质偏于阴虚而抗病力较强的,感受病邪又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温。若传至中焦,则多燥化,而为阳明燥化证;传于下焦,则为肝肾阴虚证。若患者的体质偏于阳虚而抗病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传至中焦,则多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阴之证。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以燥化;传于下焦,既可伤阴,又可伤阳。
    三是三焦传变过程。湿温病虽然自上而下,这仅指一般情况而言,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病犯上焦,经治疗而痊愈,并无传变;有的可自上焦传至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至肝肾,这与六经病证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其间, 湿温病初起时既见中焦太阴病症状的,也有发病即见厥阴症状的,这与六经病证相类似。综上所述,结合以上病因病机和常规疗法,做到适时灵活用药,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作者供职于鄢陵县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