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中医基本理论

2022-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8481 次 

太极与中医基本理论
□段振离

 

   太极,就是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气、形、质混为一体,清浊未分。后来由于太极运动产生阴阳二气,气之轻清者上浮而为天,气之重浊者沉降而为地。
    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以一个字母“S”形的曲线分开,左白右黑,其形状恰似黑白色的两条鱼,所以俗称太极图为阴阳鱼。白鱼在左,头向上,属阳;黑鱼在右,头向下,属阴。阴阳不相离,故回互环抱,象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进退消长。假若不是“S”形的分界,而是横的或竖的一刀切,则为两个对等的半圆,就没有这个特殊意义了。更妙的是,阳中有一个黑点,阴中有一个白点,恰似鱼的眼睛,白色中的黑点,表示阳盛极时,阴并未消失,只是潜藏起来,故藏于阳中而根于阳;黑色中的白点,表示阴盛极时,阳并没有消失,而是藏于阴而根于阴。
    太极高度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学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它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规律,一开始就成为易学的象征,反映了易学的精蕴。“医易相通”,用太极来表示中医基本理论的模型也是最为恰当的。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气机的升降运转,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等,都可以用太极的模式表示出来。它甚至可以成为生理、病理、预防和治疗的模型。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
    太极思维方法就是阴阳五行的象数思维方法。古代医家在太极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指导下,按人体生命的宏观效应,把人置于自然环境中进行考察研究,因此认识到人是一个由内外环境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的系统。其中,脏象系统、经络系统、营卫气血、三焦九窍、五志五神、五体五液等系统,构成了人体内气的多层次系统结构,相当于太极的阴仪。而体外的天时系统、气候系统、地域、疫疠、社会人际关系等,则构成了人体外气的多层次系统结构,相当于太极的阳仪。内气和外气都依赖心神系统来感知和调节,所以心神作为内气和外气相互感应的体现,可用太极图的阴阳互回曲线来表示。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太极模型。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在《周子全书》中说:“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在《朱子语类》中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那么人体的太极在哪里呢?按理,肾为先天之本,是最有资格担当人体中的太极的。但肾虽重要,究属具体的形质,根据理学的认识,一有形质,便泥于形器而不足以为万化之根本了,故肾脏不足为太极,它需要“空化”,需要改造。为此,明代医学家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以“命门”为名,用它来概括肾的全部功能。认为“命门”应“居中立极”,位置应在人体之中,“命门”为真君真主,无形可见,是阴阳之宅,精气之海,死生之窦。于是,非形质的“命门”就成了人体生命的太极。
    “命门”是太极之本,性命之根,是人体气化活动的原动力,于是“元阴”“元阳”的作用被突出了。这为明清温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医疗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
    太极模型对中医理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对中医病理学、临床治疗学、康复保健学、中医养生学等皆有巨大的影响。经络、禀赋、情志、三焦、六经、脏腑、气血等,皆可用太极图来表示,作为自己的模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又经常不断地运动,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又是中医的恒动观。
    中医学术有着广阔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根基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妄想否定中医、取缔中医,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现代文化也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割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