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重在“收”
2022-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2306 次秋季养生重在“收”
□吕沛宛 姚普琪
秋季燥气当令,八月十五前多温燥,八月十五后多凉燥,在饮食上宜滋阴润燥少食辛,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同时要保持情志的安宁。
“收”是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的意思。立秋一到,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植物开始叶枯果落,全源于秋凉之气的肃降,植物为了储存营养过冬,根系不再向外输送养分,以待来年生发。天人合一,人体秋季开始收敛,毛孔收缩,汗毛枯萎,气血趋向于里,养好这个渐渐收敛的过程,到了冬天,我们就会不得病、少得病。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呢?
饮食 滋阴润燥少食辛
秋季干燥是因为秋气凉降,地面水分蒸发减少,空气中湿度下降所致。为了减少干燥,适当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品,具有锁水保湿、滋养脏腑的功能,如芝麻、核桃、百合、银耳、山药、莲藕、木耳菜、南瓜、糯米、蜂蜜、芋头、芡实、燕窝、菱角、柿子、柚子、橘子、梨、苹果等。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花椒等。
秋天天气干燥,易生燥邪,秋气与人体肺气相通,人体感受外邪时,多由燥邪犯肺,易引发咳嗽,可熬制冰糖雪梨汤,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平时也可煮百合莲子粥、银耳大枣汤服用,以降肺之燥气。
秋天天气转凉,但仍会有高温天气出现,有些人因贪凉喜欢进食凉的瓜果和冷饮,导致胃肠道不适。中医认为,瓜果大多数沉降寒凉,多食伤脾胃;寒凉之物吃太多会损伤脾阳,而致脾胃运化失司,导致腹泻,寒性收引而致腹痛。秋天也有“贴秋膘”之说,一是为了补充夏天的消耗,二是为了御寒。但是,“贴秋膘”也要适当进补,特别是老年人,过于进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会造成胃肠道消化不良。
起居 早睡早起闻鸟语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夏至后,白昼渐渐变短,到了秋分,开始昼短夜长。因此,起居要和秋天同频共振,早睡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身体的休养;早起使肺气得以宣发,避免阳气收敛太过。早晨鸟儿的叫声,正是我们的生物节律闹钟。
情志 情志安宁肺气清
肺与秋气相应,秋天万物凋零,会引起人们心中的悲伤,凄凉之感,容易导致情绪低落,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情绪。同时,五志归属五脏,肺在志为忧(悲),因此秋天易生悲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