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重在“收”

2022-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2306 次 

秋季养生重在“收”
□吕沛宛 姚普琪

 

   秋季燥气当令,八月十五前多温燥,八月十五后多凉燥,在饮食上宜滋阴润燥少食辛,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同时要保持情志的安宁。
    “收”是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的意思。立秋一到,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植物开始叶枯果落,全源于秋凉之气的肃降,植物为了储存营养过冬,根系不再向外输送养分,以待来年生发。天人合一,人体秋季开始收敛,毛孔收缩,汗毛枯萎,气血趋向于里,养好这个渐渐收敛的过程,到了冬天,我们就会不得病、少得病。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呢?

 

饮食  滋阴润燥少食辛

 

   秋季干燥是因为秋气凉降,地面水分蒸发减少,空气中湿度下降所致。为了减少干燥,适当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品,具有锁水保湿、滋养脏腑的功能,如芝麻、核桃、百合、银耳、山药、莲藕、木耳菜、南瓜、糯米、蜂蜜、芋头、芡实、燕窝、菱角、柿子、柚子、橘子、梨、苹果等。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花椒等。
    秋天天气干燥,易生燥邪,秋气与人体肺气相通,人体感受外邪时,多由燥邪犯肺,易引发咳嗽,可熬制冰糖雪梨汤,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平时也可煮百合莲子粥、银耳大枣汤服用,以降肺之燥气。
    秋天天气转凉,但仍会有高温天气出现,有些人因贪凉喜欢进食凉的瓜果和冷饮,导致胃肠道不适。中医认为,瓜果大多数沉降寒凉,多食伤脾胃;寒凉之物吃太多会损伤脾阳,而致脾胃运化失司,导致腹泻,寒性收引而致腹痛。秋天也有“贴秋膘”之说,一是为了补充夏天的消耗,二是为了御寒。但是,“贴秋膘”也要适当进补,特别是老年人,过于进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会造成胃肠道消化不良。

 

起居  早睡早起闻鸟语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夏至后,白昼渐渐变短,到了秋分,开始昼短夜长。因此,起居要和秋天同频共振,早睡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身体的休养;早起使肺气得以宣发,避免阳气收敛太过。早晨鸟儿的叫声,正是我们的生物节律闹钟。
    秋季阳气渐消,阴气渐长,此时应顺应天时,人体也要逐渐收藏以养阴。因此,晚上要早睡,避免熬夜,以免阴血耗伤,津液不足,燥邪伤身。早起有利于激发人体阳气,晨起吐纳,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此时应适当添加衣服,以免寒凉侵袭人体。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对于平素体虚易感冒及阳虚人群,应根据自身体感温度适当添加衣物,不可盲目追求“秋冻”。同时,此类人群在白露之时艾灸肺腧穴、天柱穴可以预防感冒。
    到了秋季,人们易“秋乏”,为什么会“秋乏”呢?因为夏天温度高,人体气血趋于表,能量外耗,人体为了储存能量应对冬季而出现的一个自身能量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对过度消耗的一个补偿反应。要想缓解“秋乏”,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肺活量和心脏收缩功能,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此时秋高气爽,适宜登高望远,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登高思念远方亲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秋季养生的方法呢?山间空气清新,含有的负氧离子较高,大自然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对大脑神经细胞,心、肺生理功能具有良好的调理滋养作用。特别是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里工作的人,更应该在秋季多进行室外运动。

 

情志  情志安宁肺气清

 

   肺与秋气相应,秋天万物凋零,会引起人们心中的悲伤,凄凉之感,容易导致情绪低落,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情绪。同时,五志归属五脏,肺在志为忧(悲),因此秋天易生悲伤之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能够使人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相对较多。虽然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秋天易悲,但是我们仍要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心态。在生活中可以自行按揉膻中穴以宽胸理气,也可以双手沿肋骨反复摩擦以舒畅情志。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说明收敛神气,平和从容,减少精气的耗散,使神气内收,恬静虚淡,不耗神伤气,就能补养肺气,减少秋冬季节肺系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