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辨证治疗的准绳——
《证治准绳》
□黄新生
王肯堂(1549年~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郁冈斋主,明代金坛(今江苏常州)人,世称“王金坛”。王肯堂出生于官宦之家,少年时因母病学医,后来因治好了妹妹的乳疡和一位附骨疽重症患者,医名大振。王肯堂40岁时考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1592年,王肯堂因上书直言抗倭寇,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潜心医学。王肯堂著有《证治准绳》《医论》《医辨》《胤产全书》《医镜》等,《证治准绳》最具代表性。
《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等6种,共44卷。全书以“证治”为特色,每证博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旁采后世医家学术见解,又结合自己的临床见解加以论述,条理清晰,选方妥切,偏重于临床实际应用。王肯堂认为:“大匠之所取,平与直者,准绳也,而其能用准绳者,心目明也。”该书因名《证治准绳》。
《杂病证治准绳》
《杂病证治准绳》共8卷,卷1~卷6专论内科杂病,分诸中、诸伤、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痿痹、诸风、神志、杂门、大小腑等12门,131种病证;卷7~卷8为七窍门,包括五官、咽喉、毛发、筋骨、皮肤、蛊虫等19种病证。《杂病证治准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博采众家之长。《杂病证治准绳》中的病证每门先列总论,然后按证分述,每证之下先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为要,再选唐、宋、元、明历代各家之说为据,然后抒以己论,探本求源,阐发医理。每个病证都辨别异同,参验脉象,条理分明,端委清楚,并收录了前人与自己正反两方面的治疗经验。如世俗治痿多宗“治痿独取阳明”之说,王肯堂则根据前人经典论述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的观点。
二是重视脾胃和气机升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王肯堂在临床治疗中尤其重视。如80岁虞太患夏疟,众议欲截之,王肯堂根据其年老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的特点,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之甘辛气清以升阳气,以知母、石膏、黄芩之苦甘寒引阴气之下降,以猪苓之淡渗分利阴阳使不得交并,以穿山甲引之,甘草和之,一剂而愈。
三是发展了眼科。对角膜溃疡的认识极为准确,从发病到发展、转归、预后、痊愈和后遗症都有详细描述。在没有检眼镜和辅助检查的情况下,王肯堂把眼底病的自觉症状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做出了很大贡献。王肯堂还提出用拔治法治疗瞳神反背(斜视),对青光眼也颇有研究。另外,《杂病证治准绳》对癫、痫、狂三病的鉴别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类方证治准绳》
《类方证治准绳》共8卷,按《杂病证治准绳》分类列方。
一是辑方广泛。《类方证治准绳》共辑有附方2900余首(此外还有600多首无名方),从东汉至明代主要医籍的常用方剂,几乎搜录殆遍,如《千金要方》《济生方》等,来源于金元四大家的则标以姓名,如河间、东垣、丹溪等。
二是辨证设方。每一个病证下面先列著名常用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病证常列名家方论,示人以用药法度。如“中风”病证之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三是标明出处,便于检对。每一方名之下均注有方源出处,王肯堂自己创制的方剂则标“自制”两字以区别。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证治准绳》共8卷,卷1介绍伤寒总例;卷2~卷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治疗方法;卷5~卷6为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证;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伤寒和小儿伤寒等;卷8分析伤寒脉法及治疗伤寒常用药的药性。《伤寒证治准绳》采用类证方法,条析《伤寒论》原文,以探求广义伤寒的辨证治疗规律,且折中众说,赅博精详,集中代表了王肯堂的伤寒学思想。
一是补《伤寒论》之不足。补入多种外感热病证候。如“冬为伤寒,春为温病,夏为暑病,秋为疟,一岁长幼症状相似为疫,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等。从察五色、目、鼻、口唇、耳、舌、身等方面收集辨证资料,丰富了外感热病之诊察方法;补充方剂286首,丰富了外感病证的治疗方法。
二是汇通众家之说。注疏《伤寒论》是《类方证治准绳》的重要特点,《类方证治准绳》精心筛选30余家对《伤寒论》研究精深的医家,引用频率较高者10余家,如成无己、朱肱、王好古、云岐子、戴元礼、李东垣、朱丹溪等,对论述精辟者则整篇引用。
三是有所发挥。如“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里有寒”与白虎汤义不符,现多途径改“寒”为“热”。王肯堂解释说:“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是谓滑为里热明矣。”
《疡医证治准绳》
《疡医证治准绳》共6卷,又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等。卷1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等;卷2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3~卷4分别论述身体各部的痈疽证治;卷5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卷6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的诊治。详细分门,广收方剂,《疡医证治准绳》对人体骨骼解剖叙述详细而正确。
《疡医证治准绳》记载了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其中许多是中国外科史上的最早记载,如气管吻合术、耳郭外伤整形术、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骨伤整复手法等,并对这些手术的消毒方法、手术步骤和护理技术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幼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共9卷,按照宋代钱乙按五脏分证编排整理。卷1为初生门,首载证治通论,次叙初生胎疾;卷2为肝部,含惊搐、痫、中风、眼目、淋、疝、咽喉等;卷3~卷6为心部,包括发热、心痛、烦躁、舌、失血、语迟、疮疡等,又着重论述痘疹;卷7~卷8为脾部,含不乳食、吐泻、痢、疳、痞、黄疸等;卷9为肺、肾部,内容有咳嗽、喘、悲哭、龟胸、脱肛、囟陷、五迟、五软等。
《幼科证治准绳》以五脏为纲,论述儿科各种疾病,列证详备,有论有方,并突出了麻、痘、惊、疳四大证,内容非常丰富。《幼科证治准绳》还记载了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开通手术。
《女科证治准绳》
《女科证治准绳》共5卷,卷1为治法通论,列通治妇人诸疾方,次为调经门;卷2~卷3为杂证门;卷4为胎前门;卷5为产后门;各门又分病证论述,每证有论有方,所引资料,皆有出处,为明代妇产科学的代表作。
《女科证治准绳》以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并博采众贤之说,上集《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理论,近集《丹溪心法》《卫生宝鉴》等内容,下摘陈自明、戴思恭、薛己等有关妇科的论述和方药,广罗诸家,赅博精粹,内容丰富,切合临床实用。
《证治准绳》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著称。《明史·方伎传》评价说:“王(肯堂)氏著《证治准绳》为医家所宗。”清代将《证治准绳》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于寒温攻补,无所偏主。”《证治准绳》与《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并称明代三大医学杰作,也是17世纪流传最广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