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病的鉴别与治疗体会
2022-07-2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4584 次暑温病的鉴别与治疗体会
□李德俭
暑热病邪侵犯人体是引起暑温病的主要原因,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该病具有发病急骤,初起即出现壮热、烦渴、汗多等症状;病机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有闭窍动风之变化。根据季节特点和临床表现,暑温病多属于现代医学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急性传染病。《黄帝内经》中有“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的文字记载。对此,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提出“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或饥饿……不足以御天令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的观点。暑温病的发生原因有两个方面:内因,属于正气不足;外因,属于遭受暑热之邪。对此,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提出“夏暑发自阳明”的观点。该病传变迅速,具有高热、烦渴、汗多等症状。同时,暑温病又因暑热而引动肝风,发生严重病变,以小儿、产妇尤为多见。
典型症状
因夏令暑气盛,湿气亦盛,因中暑或受邪之后,多呈暑温挟湿之症状。其中,又因夏令每喜贪凉冷饮,而暑湿之邪易为寒邪所遏,而成暑湿兼寒之证,临床表现初起属于卫气同病。因暑邪易伤津耗气,故易见气津两虚或兼有余热的症状;或病程中出现动风闭窍之变,后期易出现后遗之症,比如痴呆、失语、耳聋等。同时,若风痰留滞经络,易出现手足拘挛、颈项强直等。
辨证施治
暑为火热之邪,清暑泄热是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暑热易耗气伤津,多动风闭窍,治宜益气生津、开窍熄风。
初起暑伤,阳明热盛,应祛热清气,消除暑热。其中,因暑热伤津,可选甘寒之剂治疗,能起到清热生津、消除暑热的作用。同时,针对津气大伤的患者,可选用甘酸之品,能起到益气、敛津的效果。对此,明代医家张风逵提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的诊疗观点。这明确指出了病邪在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比如由暑热引起的闭窍动风,应根据病情变化适时采用清瘀开窍、凉肝熄风等法。在该病之后期余热未净,治宜益气养阴、清泄余热。若有暑湿兼湿邪症状,则在清暑之中兼以利湿。对此,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提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的治法。
总之,治疗暑温病,首先应清热,祛除暑邪,治宜益气生津;若邪热内蕴,热盛动风,治宜醒神开窍,凉肝熄风;在暑温病后期,宜用益气、养阴之法。临证时,若能将以上之法灵活运用,均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作者供职于鄢陵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