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急性单侧下肢水肿病例带来的探索与思考
2022-07-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临床荟萃 浏览:19701 次一例急性单侧下肢水肿病例带来的探索与思考
□闫会昌
水肿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心血管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以及营养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凹陷性水肿,表现为皮肤紧张、发亮,原有的皮肤皱纹变浅、变少或消失,甚至有液体渗出,或用手指按压局部产生凹窝,严重时患者可出现腹水、胸水和心包积液。
急性单侧下肢水肿在临床上常见,但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思路或流程。在此,我以自己近日接诊的一则病例为基础,进行简单探讨。
临床病例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右下肢急性水肿一周”住院治疗。曾因宫颈癌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及放疗、化疗的她,在反复出现右踝轻度水肿后,自行间断穿弹力袜,但效果不佳。一周前,她出现右踝水肿急性加重,并且水肿蔓延至右膝关节,伴明显疼痛。入院后,医生为她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诊疗陷入困境。
为了寻求进一步诊疗,患者来到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说,来到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就诊前,她曾数家医院皮肤科就诊,均被诊断为丹毒,但治疗效果不佳。我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后,对其进行查体,发现患者右小腿、右踝及右足弥漫性肤色“指凹性水肿”,伴明显压痛,无局部皮温升高,无瘀点、瘀斑,无色素沉着、脱屑等。
病例分析
一、“指凹性水肿”多提示间质组织水分增加,而非黏液等成分集聚。前者多与各种原因所致水分自脉管漏出相关,后者多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代谢功能障碍相关。
二、系统性病变(如心、肝、肾等病变)及近心端脉管压迫所致水肿的范围相对广泛且双侧受累多见。患者的心脏彩超、脑钠肽、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故排除心源性水肿;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故排除肾源性水肿;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故排除水肿由低蛋白血症所致;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无糖尿病病史,水肿呈指凹性,故排除内分泌源性水肿可能;腹腔脏器彩超检查结果正常,盆腔MRI(磁共振)检查结果正常,故排除近心端脉管压迫所致水肿可能;无降压药等用药史,故排除药物源性水肿可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患者单侧下肢受累,需要考虑局部病变的可能。
三、患者既往有盆腔手术史及放疗、化疗史,治疗后间断出现右踝水肿,考虑手术及放疗、化疗所致淋巴水肿可能性大。考虑患者有肿瘤病史,右踝水肿突发加重,应先排除肿瘤复发压迫、癌栓、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正常、凝血试验结果正常,排除深静脉血栓;盆腔MRI检查结果正常、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正常,排除肿瘤复发压迫及癌栓。
四、患者急性发病,无近期外伤史,排除肿瘤复发压迫、癌栓、深静脉血栓、骨折、肌肉撕裂等结构性病变,提示病变倾向于局部功能性受损为主,其中常见的下肢急性病变包括感染(丹毒、蜂窝织炎等)、血管炎等。患者皮损无瘀点、紫癜等,并且无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排除血管炎;双踝内侧未见色素沉着、脱屑,不提示静脉功能不全;皮损仅可见“肿、痛”,而无“红、热”,基于下肢局部结构特点,考虑“痛”可由“肿”加重所致,皮损表现不符合常见感染“红、肿、热、痛”的特点,虽然寒性脓肿等感染亦可无“红、肿、热、痛”,但后者多呈慢性病程;血常规、ESR(红细胞沉降率)、CRP(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均正常,不提示感染;仔细查体,发现患肢局部无足癣、无创口,提示无细菌等感染源入侵途径;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正常,近期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应用史,排除免疫抑制等感染易感因素存在。
至此,基本排除了感染、血栓阻塞等常见的、可导致单侧肢体水肿的病因,对该患者的诊疗似乎无从下手。我们需要“回到”导致局部水肿最本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去思考。
导致水分自脉管游离至脉管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脉管内因素(流体静压、渗透压)、脉管因素(结构性、功能性)及脉管外因素。
一、脉管外因素:主要是指脉管外间质组织渗透压降低,此种情况多继发于水分游离出脉管外以后,原发性发生可能极低,可基本排除。
二、脉管内因素:1.流体静压升高可导致水分游离出脉管外,其发生需要局部血流“入多出少”,“入多”最常见于动静脉瘘,该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未提示;“出少”最常见于脉管流出端阻塞或压迫,患者的双下肢血管彩超、盆腔MRI及腹腔脏器彩超检查结果均未提示,亦辅助排除。2.渗透压降低可导致水分游离出脉管外,渗透压主要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前者为主要成分,其主要影响成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等。该患者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白球比(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正常,这说明胶体渗透压基本正常。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基本排除脉管内因素及脉管外因素导致水肿的可能,该患者的疾病应该主要由脉管因素所致。
脉管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性和功能性两个部分。结构性主要指脉管完整性被破坏,常见因素有脉管炎、外伤等。对该患者,已排除相关可能。功能性主要指脉管致密度(脉管内皮细胞间隙),脉管因局部多种致炎因子、药物及神经反射等的作用而扩张,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变大,致密度降低,致使水分易游离出脉管外。该患者发病前无用药史,故排除药物源性水肿可能。若神经反射异常,则多有神经系统疾病史或类似病情反复发作史,该患者并不符合。致炎因子的来源可大致分为感染源性和非感染源性。对该患者已排除感染源性来源可能,提示非感染源性可能性大。既可导致血管扩张,又可导致血管致密度降低的一个最常见因素,是过敏反应,这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很常见。
基于以上分析,我开始补充调查患者的病史。我问患者:“本次水肿加重前,有没有被什么东西叮咬过?”患者答:“有,就是脚踝前面被叮咬了两下。”我又问:“既往是否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患者答:“有过敏性鼻炎。”我再问:“既往有没有蚊虫叮咬以后反应比较剧烈,比如叮咬的地方肿得像鸡蛋一样大或者起水疱?”患者答:“有!”
患者有被叮咬史,是过敏体质且有蚊虫叮咬高反应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感染并发可能,基本推测出该患者应为蚊虫叮咬所致血管性水肿。我给予患者小剂量甲强龙联合抗组胺药应用1周后,其在水肿基本消退至原术后淋巴水肿程度后出院。
探索与思考
蚊虫叮咬所致血管性水肿在皮肤科并不罕见,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
这位患者的既往史,给人很大的迷惑性,从而导致一开始被延误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摒弃单纯的经验性直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用严谨的逻辑思维,进行大胆且有依据的猜测,细心评估,仔细求证,这些都是保证临床有效诊疗的关键。
对于急性单侧下肢水肿,我在本文中已就常见病因及诊疗思路作了简要阐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为了便于阐述,我对引起急性单侧下肢水肿的每种常见因素都作了单独分析;但是,需要注意,在临床上,各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诊疗时要注意细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