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术治疗肺癌患者

2022-07-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床荟萃 浏览:13873 次 

介入术治疗肺癌患者
□刘瑞青  文/图

   80岁的马先生在体检时发现肺占位,在CT引导下进行肺占位穿刺活检,结果提示肺鳞癌。患者有糖尿病,加上高龄,拒绝外科手术,最后决定接受CT引导下右肺鳞癌射频消融术。术后,患者定期进行复查。术后两个月,我和同事在CT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对消融周围残留病灶进行内放射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较高,病情稳定。
    介入医学指利用临床科学的技术和原理,应用穿刺针、导管、支架、栓塞材料等特殊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疾病进行微创伤性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我和同事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用的介入医学技术包括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和CT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
    CT引导下肺占位穿刺活检,是在CT引导下,采用穿刺针对肿瘤组织进行取材,对取到的组织进行病理化验,进而明确诊断。在局麻下操作,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仅有1毫米的穿刺针眼。
    CT引导下肺鳞癌射频消融术,是在CT引导下,将微波天线(相当于穿刺针,直径1.2毫米)插入肿瘤组织,在磁场的作用下,肿瘤组织内带电的离子和分子高速旋转,相互摩擦、碰撞而产生热生物学效应,局部温度可达60摄氏度~120摄氏度;当被加热至60摄氏度以上时,肿瘤组织即可出现不可逆转的凝固性坏死,进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周围正常组织几乎不受影响。该操作在局麻下即可进行,相较于全身麻醉,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要求不高,术后患者体表仅有2毫米的穿刺针眼,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小和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上常用的热消融还包括激光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等,通过不同的技术使局部组织出现高温,使靶目标出现坏死。该技术对于高龄、心肺功能差的患者更有优势,对于早期肿瘤可达到杀灭目的,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可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期。
    CT引导下肺鳞癌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是在CT引导下,采用粒子针(直径0.8毫米),将放射性物质植入肿块内,这里用的放射性物质是碘125粒子,发射伽马射线,在肿瘤组织内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能够对进入不同分裂周期的肿瘤细胞进行不间断照射,并且在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条件下乏氧细胞再氧合,提高了放射敏感性,有较高的放射生物效应;打破了传统的放疗技术局限性,没有放疗的副作用,肿瘤接受的放射剂量明显增加,可以达到高剂量靶区适形,对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小,并发症明显减少;由于粒子的穿射距离短,仅有1.7厘米,通过调整粒子源间距和活度,靶区外剂量可得到很好控制,周围正常组织可以得到有效保护;放射性粒子为钛合金封装的微型粒子,与人体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植入碘125粒子后,要尽量避免与儿童、孕妇长时间、近距离接触。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