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本——《广瘟疫论》
2022-07-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2231 次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本——
《广瘟疫论》
□黄新生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他好学强记,博览群书,尤精于医学,给人治病,不收谢金,医德高尚,声名远播。
戴天章推崇吴又可的学说,认为《温疫论》“贯通古今,融以心得,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但是当时医者“有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导致临床误诊误治颇多。戴天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温疫论》进行了注释、增订、删改,著成《广瘟疫论》一书,希望将吴又可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广瘟疫论》,又名《瘟疫明辨》,全书分4卷,另附方1卷。卷1从气、色、舌、神、脉等五方面对伤寒与瘟疫辨证鉴别,并论述瘟疫五兼十夹证的证候与治疗;卷2、卷3辨析瘟疫表证32证,里证41证;卷4论述瘟疫的治疗,分汗、下、清、和、补等五法,另有辨虚实、后遗、妇人、儿童等诊疗方法。卷末附有单方83首。
《广瘟疫论》纲目分明,条理清晰,着重研究瘟疫与伤寒的辨证方法,论述瘟疫病机与兼夹诸证比吴又可详细,概括治疗瘟疫五法比《温疫论》明晰。《广瘟疫论》具有以下特点。
论述瘟疫与伤寒的病理基础
戴天章主要从病邪性质、受邪途径、传变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瘟疫与风寒的不同。
病邪性质:风寒冷而不热,其中人也郁而不宣,初受在表,宜温散。瘟疫由伏气而成,热而不冷,其伤人也,立蒸而腐败,初起即宜凉解。
受邪途径:风寒从表入里,其病因性质属凉,必待入里化热,方可攻下凉解,故汗不厌早、下不厌迟。瘟疫由里出表,虽出表而里未必全无邪恋,故下不厌早、汗不厌迟;瘟疫性质属热,如误用温散,始则引热毒燎原,而为斑、衄、狂、喘,进而伤其真阴而为枯槁、昏沉、厥逆诸危候。
传变:风寒从表入里,故多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瘟疫从里出表,故见表证时,未有不兼见里证者。有里证下之而其邪不尽,仍可出表者;有谵妄昏沉之后,病愈数日,复见头痛、发热,复从汗解者;更有下证全具,用下药后,里气通而表亦达,头痛、发热得汗而解,胸闷、心烦暂从斑疹而解,移时复见舌黑、胸闷、腹痛、谵妄,仍待大下而后愈者。凡此所谓表而再表,里而再里的传经变化,在风寒必无如此情况。
论述瘟疫与伤寒的辨证大纲
戴天章从临床实践出发,总结出对瘟疫从气、色、舌、神、脉等五方面进行辨证诊断,对瘟疫初起与风寒外感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辨气: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瘟疫乃感受天地杂气为病。杂气具有腐败人身气血津液的特性,故起病即作尸气,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
辨色:瘟疫患者因里热气蒸,津液挟秽气上逆于面,故头目间每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风寒初起,由于寒性收引而无里热蒸腾,故面色多崩急而光亮。
辨舌:瘟疫初起,便有白苔,或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凡见此等舌苔的外感病患者,即使病初头痛、发热,也不能辛温发散,而宜清凉攻下。风寒在表,无苔,即使有白苔,也薄而滑。
辨神:瘟疫有“专昏人神情”的特点,患者多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或如痴如醉,扰乱惊悸,提示了瘟疫病变的危重性。风寒之邪伤人,人知所苦,而神自清,如头痛寒热之类,皆自知之,至传里入胃,始神昏谵妄。
辨脉:瘟疫初起,脉象多沉,至数模糊不清,或沉迟,或沉数无力,乃邪在阴分,热郁气滞之故。风寒初起,脉象多浮,至数清楚而不模糊。
总结瘟疫五大治法
戴天章总结出瘟疫的治疗分汗、下、清、和、补等五法,阐明其概念范围及五法之间的相互灵活应用,并与伤寒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分别出两者的不同。
汗法:邪气停留在人体的肌表时,可通过汗法驱邪外出,瘟疫之邪在肌表,非汗则邪无出路,故“风寒汗不厌早,时疫汗不厌迟”。风寒发汗,必兼辛温辛热以宣阳;瘟疫发汗,必兼辛凉辛寒以救阴。风寒发汗,治表不犯里;瘟疫发汗,治表必通里,此为伤寒汗法与瘟疫汗法的不同。
下法:风寒性凉,必待入里化热,方可攻下凉解;瘟疫从口鼻而入,直入中焦,故“伤寒下不厌迟,瘟疫下不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瘟疫在下其郁热;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待结在中下二焦方可下,瘟疫上焦有邪亦可下,此为伤寒下法与瘟疫下法的不同。
清法:清法是用寒凉药物清其热,瘟疫为热证,故清法是治疗瘟疫的基本方法。其在表宜汗,使热从汗泄,汗法亦清法也;在里宜下,使热从下泄,下法亦清法也。若在表已汗而热不退,在里已下而热不解,或本来有热无结,则惟以寒凉直折,以清其热而已,并认为汗、下、清三法可合亦可分。
和法:戴天章认为,和法包括寒热并用、补泻合用、表里双解、平其亢厉。若瘟疫之热夹有他邪之寒者,用寒热并用法和之;若瘟疫之邪气实,人体之正气虚者,用补泻合用法和之;若瘟疫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用表里双解法和之;若瘟疫之大势已去,而余邪未解者,用平其亢厉法和之。
补法:瘟疫多属热证,热极伤阴,故养阴、护阴是瘟疫治疗中的关键所在,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单纯补阴,多在瘟疫后期邪少虚多的情况下运用,否则会出现邪热留恋于内。瘟疫伤阴者多,本不可补阳,然而当用药太过而伤阳时,也可适当取补阴补阳之法,在选方用药上应先辨明所伤阴阳的轻重,再予以对症处理。
论述瘟疫五兼十夹证
戴天章对瘟疫的五兼十夹证进行了详细论述。五兼证是指兼寒、兼风、兼暑、兼疟、兼痢等五证,治疗原则是以疫邪为重,他邪为轻,略兼治他邪而病即解。十夹证是指夹痰水、夹食、夹郁、夹血、夹脾虚、夹肾虚、夹亡血、夹疝、夹心胃痛、夹哮喘等十夹证。
十夹证的治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夹痰水、食积、血瘀、气郁等实邪,其治疗原则是以治夹邪为先,疫邪为后,清其夹邪而温热疫毒始得透达解利;二是夹脾虚、肾虚、亡血等虚证,其治疗原则是以治邪为先,养正为辅,因疫邪最易伤正,故不可养正而遗邪;三是夹疝、哮喘、心痛、胃痛等旧疾,其治疗原则是但治疫邪则旧病自愈,因旧病乃新邪所迫而发,但要适当兼顾旧病。
《广瘟疫论》为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本,发展了瘟疫的辨证论治,有很大的发挥和提高。《清史稿》评价《广瘟疫论》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近代中医学家恽铁樵评价《广瘟疫论》说:“温病以戴北山之书为最,其好处在于详言病状为主,不以侈谈模糊影响之病程为主。其言治法,能以公开经验所得,使人共喻为主,不以引证古籍炫博炫能为事。”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