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与承中探求育人之路

2022-06-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8129 次 

在传与承中探求育人之路
□王守富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传承与创新,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是传承与创新整个系统工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作为中医药经验师承指导老师,要传什么呢?
传中医思维之道
    什么是中医思维呢?即运用中医理论、方法和技术诊病、治病的思维过程。中医是在中国辽阔的地域,在中国古代哲学,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基础上,我们的先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生产斗争中逐渐产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医者防病治病,维护着华夏民族的健康。正因为如此,中医思维对疾病发生、发展、预后、预防及治疗有着独特认识和阐释,与西医的认识有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学习中医,必须养成中医思维,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传中医诊病治病有效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文字记载。这句话充分说明,找不到方法、思路、病因,是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只有阴阳判断准确,方法合理,才会有治疗效果。这句话还有两层含义:其一,如果这个病你治不好,别人能治好,说明你目前没有掌握该病的诊疗技术;其二,如果这个病目前都治不好,并不代表中医就治不好,只是目前没有找到治疗该病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发热性疾病,东汉时期,瘟疫流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之法,对外感发热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治疗。接下来,到了金代,脾胃学说开创者、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临证时发现,有些患者用伤寒六经辨证,不仅无效,还会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对此,李东垣依据此前的治疗效果进行辨证论治思路总结、分析,参考来自医书的某些观点和名家医案,梳理医理、医法方面的内容,反思是否准确与失误原因,提出了“甘温除大热”之观点,创立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发热,取得了良效。到了明清时期,清代杰出的医学家叶天士,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病,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还有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留下了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他又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水平。以治疗早搏为例,我刚毕业时,尤其针对器质性早搏,常常首先使用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比如心律平片等。为什么这样呢?一则运用中药治疗早搏,我没有信心;二则担心患者出现危险情况。然而,近10年,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早搏就能取得很好疗效,并且治愈的患者有60%~70%不复发,所以我很少运用西药。因此,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正因为具有很好的疗效,才使之长盛不衰。近些年,现代医学尽管发展快速,但它始终不能取代中医,原因就在于中医在临床中有卓越的疗效。
传辨病之道
    首先,是辨中医之病。比如《伤寒论》中有“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的文字记载。这是对结胸与痞的鉴别,结胸则用大陷胸汤,痞则用半夏泻心汤。中医治病始终是先辨病而后用方药。其次,是辨西医之病。时至今日,在日常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我们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除了中医诊断,还应有辅助诊断,也就是仪器检查结果与诊断。比如患者以胸痛、胸闷为主诉来就诊,中医诊断其为胸痹心痛即可,而西医则需要鉴别是心肌梗死、心绞痛,还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西医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预后、治疗有明显不同。所以,医生要进行辨病治疗。
传辨证之道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如何有效辨证呢?我认为有两种思路,一则归纳法。比如《伤寒论》中对于小柴胡汤证提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闷,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之观点。如果患者具备上述3个以上症状,就很容易诊断为“少阳证”。然而,在临床上,很多时候患者具有的主要症状不多,怎么办呢?二则抓主要症状法。又如《伤寒论》中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观点,就明确提出了抓主要症状的思路。具体如何抓主要症状,不同的老师对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诊疗经验。通过跟师侍诊学习,中医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总结抓主要症状的技巧和经验,提高中医辨证水平。
传方剂运用之道
    方剂是医生的治病“武器”,运用得当,方证相应,则收良效;否则,方证不符,难以奏效。所以必须对方剂进行深入分析与学习,方能掌握好、运用好。学习方剂要熟悉以下几个方面:1.出处;2.药物组成;3.主治功能;4.临证加减,能临证加减方能取得更好疗效;5.方剂之演变,比如《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来源于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肾气丸,原来8味药去掉了肉桂、附子就变成六味地黄丸,以治疗小儿肾阴不足之五迟五软、囟门不闭等。掌握方剂的演变规律,有利于创制新方。国医大师张磊,掌握方剂有600多首,的确值得吾辈学习和敬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承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工作,让我们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共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从而在护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过程中提供更加精准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