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水肿 重在识证 法在温补

2022-06-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1130 次 

治疗水肿 重在识证 法在温补
□张国妮

   在坐诊之余,笔者时常研读医学典籍,在阅读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时,书中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的阐释比较清晰,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黄帝内经》称水肿为“水”“水胀”,并初步认识到水肿主要是由过劳和感受外邪两方面引发的。由水精输布失调引起的水肿,而水不自行,依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失畅的表现。水肿的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提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观点。
    《景岳全书》在传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水肿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延展,提出新的观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篇》中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传之于脾而肌肉浮肿”的观点,明确指出机体水液代谢的机制为肺脾肾三脏主导下的水气互化,气助水化,三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为水肿病机的要害。就水肿的病因,张景岳进一步提出“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但胀于内者,本由脏病,而肿于外者,亦无不由乎脏病……虽方书所载有湿热、寒暑、血气、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经旨要,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的观点。由此可知,水肿形成的关键在于气水互化失常。而全身气化功能障碍,则是形成水肿的主要病机。
治水肿必求肺脾肾三脏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观点,首创性地提出分阴阳而治水肿,并灵活运用发汗、利小便治疗法则,取得满意效果。
    至明代,张景岳秉承前贤要义,推崇“治病必求于本”法则,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水胀之证,其本在肾,其标在肺,肺主气,气须何法以化之,肾主水,水须何法以平之,然肺气生于脾,肾水制于土,故治肿者,必求肺脾肾三脏……是为权衡之道”的观点,认为水肿之治亦在于辨识三脏虚实,用肺脾肾相互制衡之法,以达三脏平衡之效,此为脏腑治法。张景岳的临证经验表明,面对不同的水肿患者,临证用药须先辨明证之虚实缓急,攻伐补益得当,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方药多用温脾补肾之剂
    水肿之病虚实夹杂,病多迁延,张景岳提出“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的观点,其意是指水肿之水由精血所化,日久必伤精耗血,多属脏腑虚证,而脾虚则不能制水,肾虚则水妄行,宜温补脾肾,故选用方药多为温脾补肾之剂。
    在《景岳全书》中,张景岳对加减金匮肾气汤治疗水肿极为推崇,因肾为先天之本,该方通过温补,使元气得复,从而使脾肺诸脏均安。方中运用肉桂、制附子等辛甘大热之品化阴中之阳,又用熟地黄、山药、牛膝滋阴中之水,最后加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导阴中之滞。如此组方,补泄兼施,补而不滞,堪称完美。对于水肿三焦火甚、肾阴虚者,张景岳主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而脾虚湿甚者,方选四君子汤或归脾汤加减。纵观所述,在辨证的基础上,均以扶正祛邪为法,调整肺脾肾三脏功能,以祛水湿。
    综上所述,张景岳认为水肿是由肺脾肾三脏受损,导致水气不调而形成水肿;在水肿治则上首辨水与气,其次辨脏腑、虚实、缓急;治法方药,以识证治为关键,以温补之法为著。这对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相关水肿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中医院;本文由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韦绪性指导)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