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口水多验案

2022-06-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3867 次 

经方辨治口水多验案
□卫志强

 

   韦某,男,70岁。
    初诊:患者每天晨起口水多,伴胃灼热,口酸,喉咙有痰2年余。患者曾口服奥美拉唑等药物,口酸、胃灼热缓解,其余症状未消。
    刻下:晨起口水多,口酸,烧心,喉咙有痰,纳差,胃脘恶寒,形体偏瘦,双腹股沟、腋下潮湿,大便头干,每天一行,小便黄,睡眠可,舌淡红、苔白腻水滑,脉弦滑。
    处方:茯苓30克,陈皮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清半夏12克,干姜10克,生甘草5克,白术20克,黄柏10克,苍术6克,薏苡仁30克,牛膝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饭后半小时分3次服用。
    二诊:口酸好转,食欲转好,痰减少,大便头不干,腹股沟、腋下潮湿好转,口水多未见效。
    症见:胃脘胀闷,午饭后胃灼热,泛酸,胸闷气短,情绪低落,易乱想,性子急躁,大便调,睡眠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稍弦。
    处方:北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清半夏12克,干姜10克,生甘草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黄连3克,浮小麦60克(先煎),杏仁9克,生姜3片,大枣3个。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去渣药水再煎10钟,饭后半小时分3次服用。另苦参30克,水煎外洗腹股沟、腋下。
    三诊:口水变少,午饭后泛酸、胃灼热好转,胸闷气短缓解,情绪稳定,腹股沟、腋下潮湿改善,胃脘稍胀,感觉胸部有气上顶,胃口可,大便调,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稍弦。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清半夏1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干姜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3个。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去渣药水再煎10钟,饭后半小时分3次服用。
    四诊:患者口水正常,泛酸烧心消失,胃脘胀好转,右胁下稍不适。按原方进行加减,再服药5剂善后。
    按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记载:“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其脏。”《千金方》中记载: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记载:“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患者口水多,纳差,属茯苓汤、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证。患者纳差,口水多,舌苔白腻水滑,脉滑一派湿邪侵犯中焦之象。双腋下、腹股沟潮湿,小便黄,为湿热下注,合用四妙散,清利湿热。喉咙有痰,组方加清半夏合成二陈汤,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患者二诊反映口水并未减少,纳差、口酸、双腋下腹股沟潮湿好转。又见午饭后胃灼热,泛酸,胸闷气短,情绪低落,易乱想着急等。反思首诊方药,看是面面俱到,方证对应,实则主次不分,有画蛇添足之嫌。
    思辨:口水多,甘草干姜汤证;胃脘胀闷,口酸、胃灼热、泛酸,半夏泻心汤证;胸闷气短,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情绪低落,易乱想着急,柴胡甘麦大枣汤证;腋下、腹股沟,湿热证,应用苦参水煎后外洗。
    三诊时,患者口水明显减少,基本正常,胃脘稍胀,别无不适,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四诊时,守方加减巩固疗效,患者病愈。
    我国近代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先生讲:“认识疾病在于辨证,治疗疾病在于方证,辨证的尖端是辨方证。辨方证要抓主证(即症状,亦称证候、病候),抓主证要对兼证进行鉴别。”纵观整个治疗过程,笔者反思,诊疗中做到辨证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卫生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