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杂病思路探析
2022-06-2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472 次中医辨治杂病思路探析
国医大师 张 磊
所谓杂病,泛指邪正矛盾复杂、迁延难愈的一些病证,具有病情繁杂、病邪峻猛、正不抗邪的特点。杂病的古今变化明显,但在病名的表述上,一直是以症状命名的方式为主,这是中医内科学的特点。有一些疾病,在书本上很难找到该病的治疗方法,但只要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论治,抓住主要症状,不忽略次要症状,注重辨证,然后考虑相应的方药,均能取得预期疗效。下面,以临证医案为切入点,对以常治杂、以奇治杂、以杂治杂、以简治杂、以守治杂、以变治杂分别解析。
以常治杂
杂病的种类虽然复杂,但是其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部位不外乎表里上下,其治疗不外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法则。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法则治病,必须在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深入研究,要精究方术,思求经旨,更要博览群书,认真研习经典,灵活运用经方、时方,并能组方辨证论治各种杂病。
经方治杂。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比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剂,《金匮要略》里的葛根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百合知母汤等方剂,其特点是药味少,组方严谨,义理精深,君臣佐使分明,药证相符,疗效显著可靠,能治杂病和重病。
以奇治杂
以奇治杂是用非同常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以奇制胜之意。内科杂病多疑难,多怪异。《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有奇病的记载,实际上指的是疑难杂病,这些奇病,病因多端,病变复杂。其中,有的是生理性的,比如孕期的暗病;有的是病理性的,如有过食肥甘、伤于饮食的疾病;有因风邪、大热、气郁、内寒引起的疾病,有因气化失常引起的水气内停、浮肿,有因气滞血瘀引起的痞积、消瘦,有因大热引起的身热如炭、内热灼津之消渴、虚实夹杂的复杂症状。另外,还包括精气上逆的癫疾、惊厥等。奇病脉证复杂多变,预后较差。这类杂病多奇特、怪异,用常法难以切中病机。治疗这类疾病,就需要用巧妙的辨证思维方法,以奇治杂。这对医者的基本功、辨证思维技巧是一个很大挑战。下面从反激逆从和内外贯通两个方面说明以奇治杂法。
一是反激逆从法。该法是用性味、功效或作用趋势与主方药性相逆的药物,从而增强药物作用的一种奇妙方法。在运用一般寒、热、攻、补药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该法往往能获取意外之效。此方适用于病机复杂,或寒热相混,或虚实相兼,或表里并存等病证。例如在治疗热盛病证的大剂寒凉方剂中加入一些温通之品,在治疗寒盛病证的温热剂中加入少量苦寒之药,在治疗气血阴阳虚衰病证的补益方剂中略加消导药物等,体现了相反相成之理。
具体法则有升降并用、寒热并投、补泻同施、表里同治等。
1.升降并用法。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气血阴阳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相对平衡,比如肺的呼吸、脾的升清等都是气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是各种疑难杂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故治疗时可采用升降并用法来维持经络、气血的正常功能。
2.寒热并用法。该法是指同时用温热、寒凉两类药性相反的药物来治病的一种方法。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失去平衡,从而形成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即说明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寒和热就是具体体现。寒热并用法的理论根源,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为医家应用寒热并用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运用此法,为医家应用此法提供了依据,并能够为治疗杂病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3.补泻同施法。该法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证。补是指补其气血阴阳的不足,泻是指泻其邪实。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致病邪气之间会发生邪正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一般情况下,若正气增长旺盛,邪气则消退,反之,邪气增长亢盛,则必然损耗正气。《黄帝内经·素问·通平虚实论》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文字记载。实,主要是邪气亢盛,如临床上常见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及瘀血内阻等属于实证。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指机体的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弱,抗病能力低。但在临床上,疾病的失治或误治,或邪实盛,损伤人体正气,或正气虚,机体无力抗邪,均可导致疾病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表现出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上,一般采用“实者泻之,虚则补之”。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的具体运用法则。补泻兼施能起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治疗目的,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正虚较重的,要先补虚,兼顾泻实;邪实较重的,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表里同治法。该法适用于表邪未解,但已入里化热的病证。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同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初病即见表证和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表里同病,而里证并非大实大虚证,且表里寒热虚实夹杂,解表治里两难者,宜表里同治。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内外深浅的两个相对的概念,比如皮肤和筋骨,皮肤属于表,筋骨属于里;脏与腑,脏属于里,腑属于表;经络与脏腑,经络属于表,脏腑属于里。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表里证候的辨别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由于表证、里证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关,所以表里同病者有多种证候并存。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临证时根据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方用药亦不相同,故用表里同治法,具体有解表清里法、温中解表法等。
二是内外贯通法。该法是将治疗内科、外科的方法相融合,灵活运用,即“外为内用”“内为外用”。中医学有内科、外科之分,虽然不同学科的治法有区别,但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营卫气血周流内外,证虽然发于外,但是病实起于内,故病因病机无不相通。该法适用于单用内科、外科方剂效果欠佳的病证。
以杂治杂
以杂治杂是治疗疑难杂病的一种思路,本法是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于一方,病机表现为气血同病、寒热虚实夹杂的病证。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奇之不去,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气病也”的文字记载,说明对于复杂病证,单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奏效时,应采用重方或反佐法治疗。本法所用药味多,寒热、温凉、补泻兼容,只有运用恰当,才有疗效。
杂不是杂乱无章,必须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针对多种病因、多种疾病进行综合判断,组成一个针对性强、药物严谨、主次分明、大而巧妙的药方。
以简治杂
该法是用简单的方法,通过辨证施治,抓住主要病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科杂病,虽然错综复杂,但是总其大要,不外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根据邪正盛衰的变化规律,抓住主要矛盾,治病求本,是医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多从脾胃论治,正是抓住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要点。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观点。心病、肺病、肝病、肾病、癌症在放(化)疗后也多从脾胃论治,正如清代医家黄宫绣提出“土有长养万物之能,脾有安和脏腑之德”之观点。在治疗肝病时,从脾胃论治效果好,也正是“治肝不应,求之阳明”理论的体现。
以守治杂
以守治杂就是坚守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服用方药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法对于慢性病而言,病情相对稳定,病程较长,病因病机基本不变,短期服药效果不明显,服药一段时间后疗效才能显现,有“王道无近功”之意。所谓“王道”,就是有基础但无定型,有理论而无定论,有方法而无定法,根据患者当下的病情需要制定方案,正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观点。总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无误后,守方治之。对于患者诉说的杂乱症状,医者需要抓住主要症状,兼顾杂乱症状,守方治疗。效不更方,不效未必更方,只要辨证准确,组方无误,皆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继续服用。
以变治杂
以变治杂是指医者以不同的方法治疗杂病的一种方法。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交争,邪正斗争影响着病证变化。杂病本身就是在邪气和正气长期消长、盛衰变化中形成的,或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或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必然趋势。因此,疾病的临床症状错综复杂,疾病是动态的,不能以静止的观点来对待。
治疗后,疾病的变化为有效、无效和加重,因此治疗方法也要做相应调整,做到证变治亦变。应审出证变是质变还是量变,一般说质变比较明显,易于辨出。如疾病治疗后有效和加重都属于质变范畴,应在治疗方法上进行相应调整。量变比较细小,易于疏忽,一个高明的医生往往能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变化,及时调整治法、方药,把控疾病发展的趋向和转归,以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孙玉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