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呕吐、腹泻

2022-04-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8361 次 


□乔保均

案例一   王某,男,57岁。
    现病史:患者呕吐反复发作伴纳差、腹胀10个月余。患者初始时感觉腰痛,不欲饮食,两天后忽冷忽热、烦躁出汗,很快便出现呕吐、抽搐、神昏。经某医院检查后怀疑为中枢神经病毒感染、脑细胞水肿,经静脉滴注甘露醇、激素等药物后,患者神智转清,抽搐渐止,但仍有呕吐、纳差等症状。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食管炎,经使用西咪替丁治疗两个月,而后用泼尼松治疗4个月,上述症状一度出现好转。患者停用激素后再次出现呕吐,继续使用西咪替丁无效,频繁呕吐,滴水难进,为进食需要在每次饭前注射氯丙嗪以止呕。3天后,患者血压急剧下降,随即休克。症见神智昏迷、二便失禁、发热、呃逆、上半身发黄,经使用激素等药物抢救后神智转清,能下床活动,但低热不退,被转至某医院继续就诊。核磁共振成像查示显示:脑血管梗死,腰部穿刺无异常,肝脏B超检查显示正常,生化检验提示为丙肝。经用干扰素、肌苷、维生素等治疗两个月,患者无明显好转,形体日渐消瘦,遂返回本地寻求中医诊治。
    初诊:频繁呕吐,水米难进,脘腹堵闷,畏寒肢冷,睡眠差,便干,形体消瘦,慢性病容,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两目塌陷,声低息微,身软难支,舌红、苔白,脉沉弦涩。
    证属:气阴两虚,中焦气滞,脾胃不和。
    治宜:益气养阴,疏利气机,调理脾胃。
    处方:生脉饮合温胆汤化裁。西洋参13克,麦冬、五味子、竹茹、陈皮、枳实、砂仁、槟榔、厚朴、麦芽各9克,石斛、川贝母各15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共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泻后自觉腹内舒服,知饥欲食。
    刻诊:脘腹堵闷,呕哕身软,便稀,舌红,苔薄黄,脉沉无力。在上方基础上进行加减用药。
    处方:西洋参、橘红各13克,麦冬、五味子、藿香、砂仁、苍术、厚朴、半夏、神曲、麦芽各9克,川贝母、石斛各15克,天麻、茯苓各3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共4剂,水煎服。
    三诊:呕哕消失,脘腹堵闷减轻,仍有纳呆、乏力、肢软、便溏等症状,而且体温时高时低。
    处方:西洋参、山楂各13克,柴胡、丹皮、郁金、陈皮、半夏、砂仁、槟榔、麦芽、鸡内金、神曲各9克,鳖甲、猪苓各30克,虎杖、白花蛇舌草各15克,炙甘草6克。共7剂,水煎服。
    四诊:呕哕止,脘腹堵闷消失,体温复常,饮食大增,仍乏力、神疲,大便干稀不调,舌红、苔少,脉沉较前有力。
    处方:红参、砂仁、山药、石菖蒲、龙眼肉各10克,麦冬13克,五味子、巴戟天、焦山楂、麦芽各9克,天麻、枸杞子、炒酸枣仁各15克,神曲5克,炙甘草7克。共3剂,水煎服。
    上方基础上加减用药服用20余剂,诸症皆失,精神转佳,恢复正常工作。
    按语:本案因频繁呕吐,丢失阴液而阴虚。阴虚日久,损阳伤正,而致气虚、阳虚,故其就诊时以气阴俱虚为特点,表现为一派虚象证候。阴虚,目窠失养,故两目塌陷;阴虚津亏精气不布,肌肉失养,故形体消瘦;阴虚,心君失养,神不安守,加之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故眠差;阴虚肠燥,故便干;声低气微,形倦嗜卧,神疲难支,皆气虚之症。病机以虚为本,故其治疗始终以益气养阴为前提,方以生脉饮为主,在补虚固元的基础上健脾和胃,兼以疏利,旨在安抚中州,复其升降功能。全方补中寓和,疏和兼施,谨慎用药,步步为营,使正气来复,升降复常,则呕吐自止。正如张景岳所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祛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而中气虚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虚,不得不先顾元气,而略参清理。”

案例二

   邱某,女,41岁。
    患者因工作奔波劳顿、饮食失调,遂腹痛泄泻,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暂时减轻,停药后症状依旧。某医院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胃炎,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肠镜检查无异常。其间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腹泻症状不减反而逐渐加重,严重时每天腹泻10多次,半年内体重下降了20公斤左右。
    初诊: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以腹泻为主,腹泻5天,便秘1天,每天腹泻3次~5次,严重时可腹泻7次~8次,泻物清稀,水谷不分,自觉上下腹气难以接续,蹲位较为舒服,四肢不温,足底凉,不思饮食,食后腹部不适,进餐油腻之品则腹中尤觉不适,头晕,出虚汗,神疲,乏力,夜寐不安,易惊醒,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虚寒泄泻。乃脾虚胃弱,升降失调,命火衰微,真元受损所致。
    治宜:大补真元,温补命门,健脾和胃,复其升降。
    处方:红参10克,麦冬、五味子、当归、姜砂仁、薏苡仁、鸡内金、肉豆蔻、补骨脂各9克,龙眼肉、焦白术、焦山楂各13克,炒酸枣仁、天麻各15克,鹿茸3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共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症状好转,食量有所增加,食后腹部较为舒服,周身较前有力,精神转佳,大便逐渐成形。但食欲仍差,睡眠不实,腰部怕凉且痛。药即收效,依据上方化裁。
    处方:红参10克,麦冬、五味子、焦白术、当归、陈皮、半夏、薏苡仁、姜砂仁、炒罂粟壳各9克,山楂、麦芽、神曲各7克,龙眼肉、炙甘草、炒酸枣仁各20克,天麻15克,肉桂5克。共7剂,水煎服。
    三诊:大便成形,腰部、足底发凉好转,现乏力、神疲,知饥不欲食,呃逆不爽,舌暗红、苔薄黄,脉沉无力。上方基础上略调整用药,加枳壳9克。共7剂。
    四诊:睡眠转佳,但腹泻又发作,隔天1次~2次,食欲又减,腰足发凉,口干不欲饮水,苔薄黄,脉沉无力。细审上方,病情反复似与枳壳有关。中气虚馁太甚,理气药不宜应用过早,遂去枳壳,加附子9克。共3剂。
    五诊:大便两天一次,基本成形,食欲增进,下肢发凉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已能外出散步和购物,守上方不变继续服用10余剂后病愈。
    按语:据病史及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该病似为西医之肠道易激惹综合征。中医整体辨证,病位在脾胃,但与肾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患者忙于工作而奔波劳顿,饥饱无时,则脾胃受损,运化、升降失调,故不思饮食、腹胀;精微不布,故头晕、乏力、日渐消瘦;清气不升,反而下泻,加之命火衰微,脾土失于温煦,中阳不振,腐熟不能,故泻下水谷,日久难愈;至于交替出现便秘,乃泄泻日久,元气虚衰之极,肠失蠕动,无力推运所致,并非实秘,此即“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之谓也。基于此,治疗始终,立足于大补真元,温补命门,健脾和胃,升清止泻,守方用药,稳中求效,使真元渐复命火渐旺,脾得运化,胃能腐熟,升降复常,则泄泻渐止。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