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法自然

2022-04-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7943 次 

医法自然
——《黄帝内经》读后感
□牛石磊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首部经典,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医之源。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揭示了疾病和自然的关系。《道德经》中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医法亦为自然。
    作为中医师,《黄帝内经》是必读经典。但我却是在临床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查资料时,读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曾遇到一位女性患者,52岁,时热时冷,汗出,乏力,心烦,大便时干时稀,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我诊断患者为更年期综合征,阴阳不调,遂给予桂枝汤加减调和阴阳,症状稍好转,但治疗效果不太满意。之后我又给患者用半夏泻心汤、六味地黄汤等,治疗后稍好转,但治疗效果仍不满意。
    我多方查资料,皆无良方,偶然读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突然想起患者说因工作原因,冬季经常穿裙子,不过在室内是开着暖气的,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在夏季给予患者三伏贴,冬季给予患者穴位贴加内服金匮肾气丸,并嘱咐患者冬季保暖,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我认真读了好几遍《黄帝内经》,其内容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
    《黄帝内经》字字珠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短短的一句话,竟然由此衍生后世两门中医流派——伤寒、温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论述的是四时致病的成因,因此,冬不藏,春便生佝偻病。那么,为何春又病温了呢?原因在于,成病之因不同。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论述的是以风为主因的成病原理,别看夏秋冬都是暑、湿、寒,若没有风,都难以患这些疾病。因此,这里的“春必病温”即指风邪在体内潜藏,春生热邪。风最为伤人,因为风邪与气相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风邪通过背后腧穴直接入体,患精神疾病。但凡风邪直接伤气,或其他病因伤气的疾病,都涉及神智的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这里的名之,其实为喻之的意思,就是说气、风相像,气又通至道,风邪最为伤人体,最乱天地常道。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呈现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含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后世医学打下了根基。
 (作者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17级学员)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