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耐受患者要“量体裁衣”

2022-03-1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基层视角 浏览:9312 次 

药物不耐受患者要“量体裁衣”
通讯员 席 娜

   人们时常说“是药三分毒”,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精神类药物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一部分患者由于药物不耐受,或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治疗依从性差,致使精神疾病反反复复,以致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其实,药物的副作用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就是安全的。
    案例:随意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19岁的小杰(化名)整天闷闷不乐,悲观失望,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3年前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经过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还不错。为此,小杰觉得自己恢复情况良好,就不再吃药了。没想到,半年后病情复发。这一次,小杰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一改此前沉默不语的样子,一天到晚说个不停,还总怀疑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说他坏话。于是,小杰再次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找二病区主治医师刘文静治病。刘文静经过询问,结合之前的病情,综合分析,诊断其为双相情感障碍。
    刘文静制定了周密的诊疗方案,调整了药物。小杰服了一段时间药,发现自己的嘴角经常不由自主地抽动,吓得又赶紧停了药。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没办法跨市就医,小杰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效果不明显。后来,小杰再次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病。由于没有坚持规律、系统服药,小杰的病情比上一次更严重了。经过详细分析,刘文静建议他试一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经过8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小杰情绪不稳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经过仔细评估,刘文静给他换了一种更合适的情绪稳定剂,先从最小剂量开始,随后再根据病情适时调整。换药之后,小杰的心慌、手抖、嘴角抽动的现象没有再次出现。目前,小杰除了睡眠不好,其他方面还算稳定。下一步,刘文静考虑给他逐渐增加药量。
体会:个体化用药很关键
    刘文静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像小杰这样,由于擅自停药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不在少数。在门诊上,患者经常问:“这种药,我还要吃多久?”“这药吃到哪一天是好啊?”之所以有这种疑问,一是患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疾病不会复发;二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精神疾病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维持巩固治疗,并不是症状缓解了、自我感觉良好了,就可以自行停药的。”刘文静说,“‘是药三分毒’,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当药物能被用于治疗时,它的治疗效果就是远大于副作用的。只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就不必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刘文静解释,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剂、抗躁狂剂、情绪稳定剂、抗焦虑剂、镇静催眠药、中枢神经兴奋剂及脑代谢改善药物等。由于这些药物的药理学特殊性,再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这属于正常现象。
    那么,像小杰这样,对药物反应较大的患者,应该如何选药呢?刘文静认为,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躯体疾病、既往服药史、预后等都要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估后,选出理论上的“最佳方案”。“当然,理论上的‘最佳方案’并非意味着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最终还是要在具体实践中检验,每选用一种药物,一定要先从最小剂量开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当一种药物无效,需要更换另一种药物时,既要考虑剂量是否足够,又要考虑维持时间是否足够。”刘文静说。
专家名片
    刘文静,女,42岁,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2004年7月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至今,曾于2005年2月在苏州市广济医院进修半年。刘文静擅长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官能症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指导。
 (本文由本报记者王婷整理)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