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2-03-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9660 次 

薪火相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韦宇霞

   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历史时机。
    从古至今,中医药一直是治病救人的科学手段。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因此,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事业,是新时代中医人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其中人才培养、顺应办医模式、传承创新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准确定位中医药人才的时代内涵,科学规划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
重视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结构
    中医药人才质量是中医学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令人担忧。比如有一些中医药院校中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影响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一些学生缺乏中医自信和中医思维等。凡此种种,足以说明中医药人才培养向题依然是当前制约中医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不断完善、创新培养模式。中医药教育理当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种要素更加协调,相互促进。实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融,传统文化与经典著作教育并举,传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种教育模式,两者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师承教育以“个性化”为特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院校教育以“标准化”为特征,侧重于学术与知识的积累,两者各有所长。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模式应扬长避短、相互融合,以促进中医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跟名师是经验传承的关键环节。通过导师言传身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技术,亦可体悟导师的修业精神和最难继承的“医者之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必将给教学、科研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中医事业薪火相传。每一位中医人应当穷其一生坚持学习传统文化与经典著作,勤于临床,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储备先哲的知识,从而具备合理、正确传承中医学术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并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是培养中医从业者的重中之重。中医临床能力的内涵,应以素质培养为要,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首先要把“大医精诚”理念融入行为准则中,修德敬业,真诚服务。同时,中医人还要有敢于担当使命、勇于创新的魄力,有引领中医文化新风尚、新理念的超前意识。在专业方面,有超强的业务能力,具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过硬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灵敏的中医思维,在某一领域有独特见解,并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
    古人提倡“知行合一”,今人亦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在中医临床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医,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临床实践,不管有多少经典理论和知识,也只能是“纸上谈病”,很难成长为大医。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先要选拔一批有志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中青年临床中医师进行重点培养,着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和临床诊疗水平,使之成为新一代名中医。各地培养中医人才的经验虽然不尽一致,但也取得了不少共识。如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借助其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中医理论基础,不断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尤其是坚持名师带教指导,可缩短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周期,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名师因材施教、口传心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体验感受,以增强悟性。唯有如此,才能将在中医典籍中学到的经验和跟名医学到的经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
顺应办医模式 提倡门诊为主
    临床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发展以门诊为主的多元办医模式是目前中医界的共识。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传统的中医学是集预防、养生、治疗、康复实践为一体的全科医学,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传统的中医同时肩负着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及治疗等责任,十分适合运用门诊的模式开展全科医疗活动。从现代视角来看,中医的全科医疗活动契合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也符合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发展思路。因此,发展以门诊为主的多元化办医模式,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中医对于现代检验、检测技术较弱的依赖性,以及全科医学的实践特点,可大大节约国家在医疗硬件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使中医在承担群众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前,发展中医门诊模式对于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中医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减少中医人才流失。
    以此模式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可大力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此外,中医医院要多渠道引进名老中医专家和专科型人才,打造梯队人才结构模式,以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中医院;本文由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韦绪性指导)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