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汤类方证治探析
2022-03-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9704 次逐瘀汤类方证治探析
□毛德西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是一位革新派,他撰写的《医林改错》虽然只有3万余字,但是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他所拟定的逐瘀汤类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血瘀理论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危重与疑难疾病方面是可以信赖的经验方药。现就逐瘀汤类方的证治分析叙述如下,仅供同道借鉴与探讨。
逐瘀汤类方
逐瘀是一种治疗方法,它的对应证候是瘀血。瘀血作为病证名称,首见于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证治》中记载了活血化瘀方药,但是在其他篇章确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名方,比如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等。
王清任在继承经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瘀血证,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逐瘀汤,常用的有14首。有直名“逐瘀”的,比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会厌逐瘀汤等。有的虽然未命名“逐瘀”,但其“逐瘀”功效亦非常明显,比如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解毒活血汤、止泻调中汤、急救回阳汤、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营汤、癫狂梦醒汤等。这些逐瘀汤类方是对经方的继承与发挥,至今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临床效应。
瘀血证候
《医林改错》中有许多瘀血证的文字描述,在其六首逐瘀方剂中,所治病证均有“瘀血”二字(或云血瘀,或云血滞,或云凝血,或云气血瘀滞);特别是血府逐瘀汤所治19条病证中,有12条明文为血瘀所致;膈下逐瘀汤所治6条病证,均为血瘀证候;通窍活血汤所治14条病证中有13条瘀血证;其他,如补阳还五汤所治为“血中瘀滞”,解毒活血汤与癫狂梦醒汤所治均为“气血凝滞”所致,只是前者为“壅塞津门,水不得出”,后者为“脑气与脏腑之气不接”;足卫和营汤有“和营”作用,急救回阳汤有“夺命”之功效;其他,如止泻调中汤有活血化瘀的川芎、红花;助阳止痒汤仅有六味药,除黄芪外,其他五味(桃仁、红花、皂刺、赤芍、穿山甲)均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由此可见,王清任对于疑难杂病的证治,非常重视瘀血证及其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瘀血指征
王清任对瘀血病证观察得非常细致。他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中说:“凡遇是证必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他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证,记述数条以告诉后人证治的规矩。这种血瘀之证可详细查看,有50种。若将50种瘀血证进行分析、归纳,其主要指征有3个方面。
一是疼痛:比如头痛、眼痛、胸痛、肩痛、臂痛、腰痛、腿痛、腹痛、会厌痛等。
二是肤色异常:比如酒糟鼻、白癜风、紫印脸、紫癜风、脸如墨、皮肤疹、皮肤斑、皮肤青筋等。
三是积块:比如小儿痞块、腹内积块、经血或黑或块等。
其他,比如久泻、失眠、发热、耳聋等,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王清任将瘀血证考虑进去,加以对证治疗,给后人增添了更多的思考余地。
临证鉴别
王清任对瘀血证的甄别,首先是从疾病部位区分的。他在《医林改错·方叙》中曰:“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首先,从其行文可以看出,通窍活血汤以治头面部疾病为主,血府逐瘀汤以治心胸部位疾病为主,膈下逐瘀汤以治脐腹部疾病为主,少腹逐瘀汤以治小腹部疾病为主,会厌逐瘀汤以治咽喉部疾病为主,身痛逐瘀汤以治身体诸关节疼痛为主。
其次,其是以功效命名的,比如补阳还五汤以回复阳气为主,其他如足卫和营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阳汤、癫狂梦醒汤、止泻调中汤、通经逐瘀汤、助阳止痒汤等,均是以功效命名的方药。综合逐瘀汤所治范畴,囊括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以及危重疾病等,所治指征大多为疑难疾病。
药物配伍
《医林改错》的药物配伍简明而实用,以14种方为例,其配伍规律大致为:益气活血、理气活血、养血活血、温阳活血、健脾活血、芳香活血、通络活血等。
益气活血。王清任非常重视益气活血法,他在《医林改错》中有“半身不遂本源”“口眼歪斜辨”“辨口角流涎非痰饮”“辨大便干燥非风火”“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辨语言蹇塞非痰火”等文字记载,分别论其病机为“气亏”“气不上达”“气虚不固津液”“气虚溺孔开张”“半边无气”等。每以黄芪益气为主,且重用之。虽然全书没有专门论述黄芪篇,但是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其所配活血化瘀药以桃仁、红花为多,其次是赤芍等。
理气活血。王清任用理气活血法的代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该方基本是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的合方,只是加入了两味引经药,即桔梗与牛膝,所治证候为“血府血瘀”,说明血府之瘀与气分郁滞有着密切关系。其他,比如会厌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均由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合四逆散加味组成,只是前者加清利咽喉的桔梗与清热凉血的玄参,后者加清解热邪的葛根与解毒散结的连翘。有了理气药,更有利于瘀血消散。
养血活血。王清任的养血活血法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比如血府逐瘀汤取用桃红四物汤全方。其他,比如膈下逐瘀汤(未用生地黄)、补阳还五汤(未用当归、生地黄)、会厌逐瘀汤(未用川芎)、解毒活血汤(未用当归、川芎)、身痛逐瘀汤(未用生地黄、赤芍)等。由此可见,常用养血药以四物汤为主,随证去留;活血药以桃仁、红花为主,随证加减。
温阳活血。以急救回阳汤为主剂,方以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温阳救逆,合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配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正如方歌所云:“急救回阳参附姜,温中术草桃红方。”融活血药于益气回阳药之中,使阳回而血活。其他,比如止泻调中汤,则取附子、黄芪、高良姜、官桂配以当归、红花、川芎等,用于泄泻日久,阳气随之而减且血瘀不化等证。
健脾活血。取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配以桃仁、红花、当归、白芍活血养阴,比如足卫和营汤治疗痘后抽风、口噤不开、项背反张等。而在急救回阳汤、止泻调中汤中,亦有健脾与活血药的配伍。
通络活血。取穿山甲、皂刺、地龙通经活络,配以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比如通经逐瘀汤,可谓:“方中药性不大寒大热,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用于治疗瘀血凝滞于血管者,可取良效。又如助阳止痒汤,亦有穿山甲、皂刺与桃仁、红花的配伍,以除去痘后皮血不和,皮肤瘙痒、失音声哑等。
芳香活血。王清任善于运用麝香,称其“通窍全凭好麝香”。该物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开通诸窍,善入细络,代表方药为通窍活血汤,该方治疗病证竟有14条之多。其他,比如通经逐瘀汤亦用麝香,目的在于通达诸窍。
其他配伍。在王清任的逐瘀汤类方中,还有清热解毒配以活血化瘀药者,比如解毒活血汤中连翘、葛根配桃仁、红花等;理气消痰配以活血化瘀者,比如癫狂梦醒汤中半夏、陈皮、苏子、桑白皮配桃仁、赤芍等。
由于病情复杂,证候非一,王清任时常将数法溶于一方,这对于诊治疑难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继承创新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医林改错》是对《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的应用与发挥。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他所绘制的脏腑图,并未真正起到“改错”之用。但瑕不掩瑜,著名中医医史专家贾得道在《中国医学史略》中说:“严格说来,真正开辟了我国解剖学途径的,是清代的王清任。”
该书对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影响如同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卷所云:“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立活血逐瘀逐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谓瘀血去而诸病自愈。其立言不无偏处,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验。”笔者认为,这种评述恰当而公允。
对于《医林改错》的学习与应用,现在乃至将来仍然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虽然有的方药已经改制成中成药,比如血府逐瘀汤改制为血府逐瘀口服液等,但距离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药物,仍有一定差距。笔者希望,借助现代科学认知与技术,对其逐瘀诸方进行方证学方面的分析,以冀找出能解决疑难杂病的最佳方药配伍,研制出新的方剂或新的中成药,造福更多患者。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