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久病入络”谈通络法的应用技巧

2022-02-1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953 次 

以“久病入络”谈通络法的应用技巧
□毛进军

   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为许多慢性病应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之旋覆花汤、抵挡丸等用虫类药的方剂已开创络病治疗之先河。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认为,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凡是符合久病、久痛特点的都可以称为络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类疾病等,都可以用络病理论解释。
    笔者总结古今医家应用通络法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应用体会进行了辨析,现以益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养血通络法、滋阴通络法、温阳通络法、祛风通络法等为例,简述如下。
    一是益气通络法。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于体内津液、血液等的生成、输布、排泄及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起着推动、激发和温煦的作用。血属阴主静而不能自行,其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虚则血行迟缓,脉络不畅,以致脏腑、经络、筋肉的血运障碍、功能失常。气虚失运、推动无力以致血行迟缓、脉络失于温煦者,可用保元汤、补中益气汤类加减治之。
    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血行,所以因气虚而致脉络瘀阻者,益气通络法与活血通络法亦时常联袂配伍。常用的益气活血通络的代表方剂是补阳还五汤。该方是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的经典方剂。现代研究表明,气虚血瘀是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及肿瘤等疾病的重要病机。许多医家对补阳还五汤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并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该方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抗血管损伤,以及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等,改善脑供血及保护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二是养血通络法。《难经》提出“血主濡之”,《黄帝内经》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的文字记载。这说明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生理功能,血液亏虚则因脏腑百脉失养、脉道失充、经络失滋,而出现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无华、肌肤干燥、毛发干枯等络脉血虚、乏养的病证。治宜养血和营为主,方用四物汤、归脾汤等化裁。
    三是滋阴通络法。阴虚是精血及津液亏损的概括,多见于劳损过度、久病失治或热病之后。精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精亏血少、津液不足均可造成体内营养匮乏,阴液不足,缺少滋润,久病入络,脉络失充、失养、失荣。心阴虚而心失所养者,方用天王补心丹治疗;肺阴虚,虚火灼伤肺络者,方用百合固金汤治疗;胃阴虚,胃脘隐痛者,方用加味麦门冬汤治疗;肝肾阴虚者,可酌情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以及左归饮、大补阴丸等治疗。
    四是温阳通络法。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虚生寒,阳气虚就会导致生理活动减弱和身体机能衰退,出现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少气乏力等阳气虚衰、推动无力、温煦不足的病证。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则阴寒内生,影响脉络畅通,阳气不得畅达。治宜温补肾阳,方用肾气丸、右归饮、右归丸、二仙汤等治疗。
    五是祛风通络法。风邪致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袭表,邪郁皮肤,或瘀积肌腠,甚则深入筋骨关节,营卫失和,脉络不畅,可见头痛恶风、肢体麻木、肌肤瘙痒、颈项强直、肌肉酸困、筋骨挛痛、屈伸不利,以及口眼歪斜等证候,治宜疏散外风为主,临证可依据病情选用桂枝汤、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等;内风有肝风内动、热盛动风及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之分,肝风内动者方用镇肝熄风汤,热盛动风者方用紫雪丹和羚羊角汤,阴虚风动者方用大定风珠,血虚生风者方用四物汤加味。
    通络法虽然有如上多种,但是总体可概括为:“虚则补之”使之通,“实则泻之”使之通,“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正如清代名医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所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络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总之,达到以平为期。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