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交往也要讲究艺术
2022-01-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基层视角 浏览:15988 次医患交往也要讲究艺术
□王彦权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需要讲究艺术,在具有特殊性的医患关系中,同样需要讲究交往艺术。说起看病的艺术,有人会说,看病不就是找一个医生治病就行了,还要啥艺术呢?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笔者认为,在医患交往中确实需要讲究艺术。
在治病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与患者交往的技巧、治病知识和诊疗技术,患者也应该了解同医生打交道的技巧。一般来说,准备找医生看病的人,或者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有同医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呢?却常常感到一筹莫展。当然,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生的义务之一。作为患者,应如何同医生打交道呢?笔者结合这些年在治病过程中与患者交往的体会,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医患沟通的艺术。
知己知彼
在医患交往中,医生具有专业特色的心理状态。就目前我国的医生来说,时常具备这样几种心理:一是权威心理。医生认为自己在医患交往中有治病决策权,在调整某些治疗方案时,更是如此。二是表现心理。医生时常希望通过诊治活动来表现自己的治病水平,证明自己是有经验的、有水平的,是值得患者信赖和尊敬的。另外,还有一些医生的心理具有责任型的特点,但上述两种具有普遍性,并多多少少存在于一些医生心中。那么,只有充分了解所交往医生的心理状态,你才能与之融洽相处。譬如对于具有权威心理的医生,当你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治病要求和对治疗表示异议时,语言表达一定要婉转,因为言辞激烈往往会伤害医生的自尊心。再如对于具有表现心理的医生,你更应多说一些赞许的话,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治病需求与建议。若对诊疗有不同看法,也应先肯定一些治疗效果,再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好。
形象良好
在社会交往中,自身形象十分重要。人们常说“形象成功,事事顺利”。医生的形象是其医疗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之一。那么,作为患者,在同医生打交道时也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这不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需要,还是社会文明的需要。在诊室里,一个语言文明、和蔼可亲的患者总能获得医生的好感。再譬如个人卫生这样一件小事,也关系到患者的形象。当你找医生治病时,若不事先洗个澡,换换已穿多日的内衣和袜子,体检时散发出的异味对于医生来说,难免产生一种不良刺激。且不说为了社会文明,为了个人健康,患者也应避免。
加强交流
在诊疗过程中,有对患者冷漠的医生,也有不愿意同医生打交道的患者。但是,不管你对医生产生怎样的看法,既然患病了,就必须接触医生,这是治愈疾病的前提。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患者,医生来查房时,他很少同医生说话,更不用说主动找医生提建议了。笔者认为,既然因为你的健康问题同医生建立了联系,还应使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一些,这样对患者治疗疾病会有益处。加强同医生交流,会使这种关系更加密切。在交流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语言表达方式,尽量不用直接的和命令式的语言,用婉转的疑问句常常比用生硬的祈使句效果好一些。
此外,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分析,结果证实,“慷慨地赞扬”的确有利于加强人际关系。当然,赞扬要有根据,过分的赞扬会使医生感到你在奉承。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是看病要择时。就是啥时间看病最好呢?答案是早上。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早上是医生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清晰的时间,这时为患者治病,医生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笔者认为,此时看病,效率会更高。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有人看病专选中午,或者趁人少时看病。你可知道,医生也是普通人,干了一上午,他们也需要休息,在又饿又累时,效率可想而知。二是看病要有平常心。当官的要隐瞒身份,有钱的要少点儿傲气,更不应说:“我的命交给你啦!”患者想治愈疾病,应充分尊重医生。只有患者心态平和,不给医生增加心理压力,医生才会心平气和,开方时发挥最佳水平。三是如实叙述病情。医生看病时,事务繁杂、琐碎,时常问:“你哪儿不舒服呢?”患者若如实回答,有利于治病。四是信任医生。患者对药物既怀疑又担心,使医生治疗疾病时束手束脚,不利于疾病恢复。
最后,笔者想说,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愈疾病的前提。作为医生,应用心倾听,细心分析,谨慎诊断,小心用药;作为患者,尊重医生,信任医生,能让医生放开手脚治病,笔者认为这是最高明的看病艺术。
(作者供职于洛阳市偃师区高龙镇石牛村集体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