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
2021-11-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542 次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
□樊英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的“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深化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等内容,对中医药发展科研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中医药要发展,应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思维方法为患者诊治疾病。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要发展,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方可实现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学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
中医药要发展,应充分吸收和利用当代的新认识和技术方法。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探索中医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既要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并将取得的成果适时运用到临床上,有助于临床提高治疗效果。
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有效传承
中医药传承要尊重传统的师承方式,但更要借助新的技术和方法。在传统的中医药传承方式中,收集资料、整理分析以及总结都需要依靠人工操作,任务重、效率低且容易出错。而借助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应用大数据技术、云平台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手段,将浩瀚的中医药文献资源和临床经验中蕴含的海量碎片状、非结构化有效信息进行高效、有序整理,运用中医信息系统,实现资料和信息的电子化采集、名老中医医案的智能化分析和学生深度学习的数据化、规范化、智能化,有助于形成中医药有效传承的新模式,从而促进中医药有效传承。
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理论创新
中医药要发展,理论必须先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两大基石。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究“病”和“证”的本质,实现“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理论创新的努力方向。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为特征,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计算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一个生物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可为中医药理论创新提供思路,成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一把“钥匙”。
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规模化发展
在工业化社会中,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医药难以实行标准化,导致其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而西医药得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实行了标准化。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疾病进展阶段的不同,这种标准化诊疗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化诊疗结果。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在理论上恰恰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诊疗。然而,中医诊断所依赖的“望、闻、问、切”,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因而操作过程难以量化,其精准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医者个人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加之个人经验的复制难度较高,有时甚至需要依赖个人感悟现实中医诊疗,其操作过程难以实现精准化,所以往往达不到理想中的精准化目标。因此,想要使理想的精准化中医诊疗模式得以实现,并获得规模化发展,就应解决“准确”和“效率”两个问题。
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和生物流体动力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四诊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数据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中医的诊疗经验,本质上就是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生物识别技术、生物流体动力学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使计算机调控下的中医诊疗成为可能,可以大大提高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快捷性,使中医诊疗更加精准、高效。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方法来解决中医药的规模化发展问题。
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发展 实现历史性跨越
人类社会生产先后经历了“经验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演变过程,而未来必将进入信息社会“智能化生产”的发展阶段。作为人类社会组成部分的医学,也必将经历“经验化医学—机械化医学—智能化医学”的发展路径。生物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些现代科技有助于中医药迈进智能化医学的历史时期。
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中医药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发展,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与现代科技发展同频共振,赶上智能化发展的浪潮。
未来的中医药发展之路,进展与困惑同在,已知与未知并存。为此,中医人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共同擦亮中医药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
今后,现代科学技术势必会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燃料”,帮助中医药从业人员更好地传承与创新,让中医药得到发扬光大,让“中国处方”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