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合方治病三则
2021-11-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8550 次
□张红跃
案例一
初诊:患者王某,女,45岁,因全身困痛,胃脘不舒,疼痛就诊。诊见气短,脉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方药:党参20克,柴胡60克,黄芩20克,半夏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炙甘草20克,枳实20克,陈皮30克,干姜10克,大枣6枚。共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按上方继续服药7剂,巩固治疗。
分析:患者伤寒六七天,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记载:“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胸痹,胸中气塞,气短,橘枳姜汤亦主之。故用两方合方疗效佳。
案例二
初诊:许某,女,49岁,口唇干裂,手足冰凉,月经量少,便秘两三天1次,咽喉不利,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小建中汤加白术。沙参15克,麦冬15克,扁豆30克,桑叶15克,玉竹10克,天花粉15克,甘草10克,生白术90克,干姜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大枣6枚。共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月经来潮,量较前增多不少,大便基本正常,口唇发干明显减轻,唯感咽喉不利,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方药:沙参15克,麦冬15克,扁豆30克,桑叶15克,玉竹15克,花粉15克,甘草10克,白术90克,玄参15克,干姜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大枣6枚。共7剂,水煎服。
分析:《温病条辨》中记载:“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方中沙参、麦冬主治燥伤肺胃阴津,有甘寒养阴、清热润燥之功,为君药;玉竹、花粉为臣药,玉竹养阴润燥,天花粉清热生津,两药相配可加强君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之功;同时佐以桑叶滋阴润燥;胃液既耗,脾的运化必受影响,故用扁豆健脾胃而助运化。
该患者属太阳病,医反下之。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故选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脾主唇四白属太阴证,故用之。咽中干烦躁呕逆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因此合用。
白术量大不仅健脾,还有生津液的作用,加玄参更能利于大便通利,津液速生。女子月经的物质基础为血液,主要由中焦(脾胃)所化生,因此脾气强健月经量才能正常。
案例三
初诊:孙某,男,65岁,近10多年来背部发凉,怕冷,经常感冒,腹泻一天达四五次。如有皮肤擦破伤口不易愈合,乏力,肛门处常易出汗,头晕眼昏,痰多,质稀色白,脉微细无力,双尺脉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辨证:太阴少阴合病证。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附子汤合理中汤加减。麻黄10克,黄附片25克,辽细辛10克,白术20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茯苓30克,大枣10枚,桂枝15克,白芍15克,煅牡蛎120克。
二诊:患者服药后背部发凉明显减轻,困减轻,比以前有劲,大便一天两次、略溏,肛门湿疹明显减轻,唯感痰多、色白质稀,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
方药:小青龙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5克,黄附片30克,辽细辛10克,白术20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茯苓30克,大枣10枚,桂枝15克,白芍15克,半夏20克,煅牡蛎120克,甘草10克。共7剂,水煎服。
分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患者脉微细,乏力,无神,属少阴。并且容易感冒,则为少阴表证,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阳气,驱散表寒。
《伤寒论》中记载:“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患者背凉怕冷,与附子汤主证相合拍,配合通达督脉,温阳散寒。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患者怕冷伴有腹泻,痰多质稀色白,太阴虚寒证,以附子理中汤温脾阳、健脾、止泻。
其中加桂枝15克,与白芍相伍调和营卫,协同麻黄、黄附片、辽细辛改善易感怕冷体质。煅牡蛎用120克是考虑牡蛎有固涩燥湿作用,质重,善走下窍,故用于治疗肛门湿疹,泄泻。并且牡蛎的化学成分80%以上为钙,大量服用可使大便干,反之重用牡蛎止泻效佳。经方时方合用,方证对应故效如桴鼓。
(作者供职于偃师市高龙镇左村集体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