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的特点及证治体会

2021-11-0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8227 次 

湿温病的特点及证治体会
​□毛开颜

   湿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笔者现就湿温病的特点及证治体会叙述如下。
    湿温病特点。湿温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季节,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节气。其间,雨水增多,酷暑下迫,湿热氤氲,空气濡湿,感之者即为湿温病。
    湿热盘踞于脾胃。长夏时节,水果蔬菜易伤及中气,外界湿热易浸淫胃肠。水谷之湿与天气之热互结,最易盘踞于中焦,湿重伤脾,热重伤胃,湿热蕴结,久居不散。
    脉象无有定体。湿温病脉无定体,或缓或洪,或细或滑,不可以脉象为定论。大体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伤气分者多缓脉,伤阴分者多数脉。
    病势缠绵不易速愈。由于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湿热聚集,治疗如抽丝剥茧,难以快速获效。但只要辨证细致,逐层分解,对症用药,治愈还是颇有希望的。
    湿温病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上焦湿温以芳香化浊、清肃肺气为法,中焦湿温以燥湿健脾、清热和胃为法,下焦湿温以淡渗利湿、气化利湿为法。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兼顾证候的变化,结合相应方药,方有好的转机。
    上焦证治。湿热袭表的证候:身热不扬(患者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之则热势渐增,处于低热状态),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濡数。治法:芳香化湿,宣肺透表。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焦证治。湿热侵入气分,症状显著。但湿热往往有偏重倾向,偏于阳明则热重于湿,偏于太阴则湿重于热。湿热内郁气分,弥漫上下,可以出现许多症状,故治疗亦非单一,不可执一方而统治诸证。
    湿邪偏重的证候: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状如阴虚,恶心欲呕,胸闷脘痞,舌苔白润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湿,轻宣透热。
    下焦证治。湿温病无论湿重、热重,湿热传入下焦,闭塞不通,必然会影响二便排泄。最常出现的是小便不通,腹泻、痢疾。治疗以清宣导浊法,或清热活血法。
    小便不通的证候:小便不通,甚至闭塞不下,尿赤,溺时疼痛,伴有口渴,舌苔薄白干燥,脉虚弱。治法:清宣导浊,气化利尿。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