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疗效的四因素

2021-08-0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712 次 

影响疗效的四因素
□朱 光

   “药中肯綮,如鼓应桴”是中医学描述上佳疗效的用语,也是医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用药不效咎在医,也几乎成为大家所公认的事实。殊不知,疗效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与影响因素,有不少因素实在是医者难以把握或者与医者无明显关联的因素。为此,笔者对此加以梳理、分析与总结,以期与同道共勉,能够客观看待之。

医之因

   毋庸讳言,疗效优劣关键在医。判断一个医者的水平,唯一的依据是疗效,良医或名医可以说悉由此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有“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的标准。《千金要方》中记述医有三品,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或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或谓“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后世医者据此又演绎出“上医医心,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之理论,以及“上医者知病治无病,中医者知病治有病,下医者治病不知病”和“听而知之为上医,见而知之为中医,切而知之为下医”等说法。
    为医之难,难在须德业并重并修。对于修德者,《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医者,是乃仁术也”的文字记载,这充分明确了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比如《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中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文字记载。《言医·序》中有“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的文字记载。《物理论·医论》中有“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也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的文字说明。对于修业者,《后汉书·郭玉传》中记载:“医之为言,意也。”故而唯有用心体会、悉心感悟、专心用功、虚心以学、恒心以待,才能逐步做到辨证精当、立法适当、选方恰当、用药得当。《医宗必读》对此提出“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的理论。清代医家赵晴撰写的《存存斋医话稿》,提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的见解。
    关于如何练就卓越的医术,历代医家总结出许多心得之语、中肯之言,比如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晋代医家杨泉在《物理论·医论》中指出“贯幽达微,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这虽然说的是对医理的掌握要精细入微,实际上也包括诊病察证要“贯幽达微,不失细小”,不如此不能为良医。南齐医家褚澄在《禇氏遗书》中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此话可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名言相媲美。其意义在于指出了中医治学之道,名家成才之路,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的“探赜索隐,穷幽洞微”“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提出“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清代医学家吴瑭提出“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清代医学家林佩琴提出“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等。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对当时业内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抨击,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由此而言,用心不专,用功不够,医术不精,无疑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患之因

   影响疗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来自患者本身,比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记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这充分说明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表现在身心的方方面面。这种差异除了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还表现为对疾病与就医态度的不同。无数事例证明,患者的就诊态度,比如漫不经心、过分关注、半信半疑或完全信任等,对疗效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内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与信心对疗效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药物的作用。
    通过长期观察与体会,先贤们总结出了诊疗过程中与患者相关联的“四难”“六不治”与“十不治”。比如《后汉书·郭玉传》中的“四难”者谓:“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六不治”者谓:“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养生秘旨》中的“十不治”者谓:“操欲慆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敌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然后以六亲眷属长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毫无疑问,患者对疾病的理性认识及遵守医嘱、配合治疗的态度,也是获取疗效的条件之一。

病之因

   目前,真正能称得上完全攻克的疾病仍为数很少,疑难疾病时常可见。疑难疾病的治疗有时仅能改善或控制病情,离治愈或根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疑难疾病是指一类病因复杂、诊断未明,或诊断明了、治疗乏术的疾病,可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比如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多数都能明确诊断,但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现行的治疗方法只能解决一些阶段性或局部性问题,而其副作用的存在又时常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得不偿失。
    《类证治裁》中有“治病之难,在于识病,而识病之难,在于辨证”的文字记载。由于人体疾病的复杂性,加之整体研究水平或个人对疾病认知的局限性与治疗手段的有限性,在临床上总会遇到一些难治之症。对此,《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文字说明,这虽为至理,却也无奈。

药之因

   《本草衍义》中有“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的文字记载,明确指出在组方合理的前提下,即使用药适当,疗效优劣还受限于所用药材品质。
    如今,临床用药面临的现状是,中药材质量在很长时期内每况愈下,诸多问题令人担忧,比如产地、品种混乱;不按季节时令采摘;炮制过程简化,不合规范等。此外,药物的煎煮方法,比如器具、浸泡水量与时间、煎煮火候与时间等,也对疗效有直接影响,故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清代名医徐灵胎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疗效的获得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者在临证时,唯有对疗效产生的过程及相关原因进行理性梳理、分析,分清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逐一破解,进而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