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小儿多趾并趾

2021-07-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诊治参考 浏览:17178 次 


□罗先勇

   多趾并趾是小儿足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表现为足部单纯的多趾、单纯并趾以及多趾合并并趾这三类。

   对于单纯多趾,可分为轴前型、轴后型和中央型,临床上根据孩子的足部外观及X线片,基本可确定哪一个为畸形趾,因此手术主要考虑保留优势主骨,切除包含畸形趾的整个趾列,其次考虑足部外观及生物力学,保证术后足部具备正常的负重行走功能。此类手术因为包含多余的骨及软组织,无须考虑皮肤的缺损,且足趾相对于手指的功能要求低,手术操作一般不复杂。
    对于单纯并趾及多趾并趾畸形,手术技术相对复杂,因为除了将并趾进行分离,还要切除多余的副骨,并且通常此类畸形存在皮肤软组织覆盖不足,不能通过简单的缝合完成手术,需要通过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完成创面覆盖,术后往往存在一些并发症,需要医生的重视。

    并趾的手术时机
   并趾不同于多趾,在进行并趾分离的过程中要仔细辨别血管、神经,避免损伤造成末端缺血,且需要重建趾蹼,因此建议年龄稍大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至少要在6个月龄以上,最好在1岁以后进行手术。这样无论是骨的发育,还是软组织的发育,对手术操作都是有益的。并趾畸形通常不影响足部的功能,且容易遮蔽,如果穿鞋时不挤脚,也可以选择在年龄大时行手术治疗,但家长需要考虑并趾对孩子的心理影响,选择学龄前手术更合适。
     并趾的手术方式
并趾手术目的是改善足部外观及功能,手术的难点是并趾分离后创面的皮肤覆盖和两趾间趾蹼的重建,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利用游离皮片移植完善创面覆盖,但该手术后出现瘢痕增生、植皮粘连、关节僵硬、足趾弯曲以及皮肤色素沉着等发生率较高。目前采用周围皮瓣的转移完善伤口缝合和趾蹼的重建,手术效果相对满意。
     手术设计方案
    “Z”型皮瓣的设计:并趾的末端如果软组织富余,可以切开后直接缝合,靠近近端的皮肤需要做“Z”字型皮瓣交替覆盖创面,这样才能将自身皮肤利用最大化。并且Z字型皮瓣的切口可以减轻切口的张力,减轻术后瘢痕的发生。而传统纵向切口不仅存在缝合张力高现象,而且术后出现瘢痕的概率较大,若形成条索瘢痕后容易牵拉足趾导致屈曲挛缩。
    带蒂皮瓣的设计:并趾分离后基底部一定会出现创面皮肤缺损,传统手术采用游离皮肤移植覆盖创面,而我们目前采用带蒂皮瓣转移覆盖创面,还可以成形趾蹼。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足背的皮肤进行推移,其优点有:设计并切取皮瓣简单,推移皮瓣容易,趾蹼皮肤与周围皮肤一致,不遗留色素沉着,不易出现基底部粘连等,避免了传统植皮术后出现基底部粘连后,患者进行二次分离的痛苦。
     并趾术后的护理
    并趾手术7天后一般可以暴露创面,这时候护理便非常重要。需要护理人员定期沾干两趾间渗出液,由于足趾不宜主动分开,夜间两趾间可用敷料包裹,白天保持两趾分开,并沾干渗液避免出现粘连。一般术后两周伤口基本完全干燥,可以恢复洗脚、穿鞋、负重行走等日常活动。术后仍需要定期门诊复查,观察有无线结反应,足趾的功能恢复等。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