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从精神层面做“临时家人”

2021-01-0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诊治参考 浏览:19782 次 


□王 婷  席 娜

   “最初的时候,只是一种坚持;后来变成了习惯,而现在,更多的是成就感、自豪感。”14年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主治医师马晓对于精神科的热爱愈渐浓厚。
    在医院职工家属大院长大的马晓,从小受父亲及街坊四邻的影响,早已把学医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不二选择。大学毕业后,因机缘巧合,他从自己所偏爱的外科果断“跨界”,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随着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深入了解,他越发感悟到,精神卫生专业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人学”,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医生要在治病疗心的同时,付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无悔坚守 严防疫情反弹
    入冬以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郑州市八院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再一次上紧了疫情防控的发条。见到马晓的时候,他刚刚从医院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赶来,当天,距离马晓被抽调至应急门诊和过渡病房工作已经8个月。2020年3月底,按照医院的安排,他与医院的8名医生一起被抽调至专门成立的应急门诊和过渡病房工作,负责接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入院的发热精神疾病患者。
    “当时,所有的来院发热患者都集中在这一个入口,工作风险比平时高了几倍,压力可想而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晓说,除了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导致的体力透支以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煎熬,当时核酸检测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在与发热患者接触的过程中,随时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发热患者,基本上都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其中有一部分流浪的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的既往病史、流行病学史等不好追踪,更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精神疾病患者不像正常人能配合,他们一旦发起病来,很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至今,马晓仍清晰地记得入驻应急门诊和过渡病房的当晚,一次就来了五六名发热精神疾病患者,有憔悴瘦弱的年轻姑娘,有冲动暴躁的中年男性,还有蓬头垢面的流浪人员。马晓和同事从下午一直忙到凌晨两点,身上穿着厚重的隔离服,里边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人也累得快要虚脱。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医院的各项防控措施也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马晓以及同事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如今,心态上放松了,但思想上仍要时刻绷紧弦,为防范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把好关、站好岗。”马晓说。
治病疗心 甘作心灵“摆渡者”
    在被抽调到应急门诊和过渡病房之前,马晓曾是封闭女病区一名主治医师,在他接触过的病例中,常常少不了肇事惹祸、有精神活性药物使用史等对社会有危害性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和管理方面对医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而在马晓看来,这些外人眼中的“危险分子”实则更需要关心和帮助。“只有从精神和思想上拯救了患者,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马晓说。
    两年前,患者张女士因冲动伤人被警察和村委会的人送来就诊。当时张女士便有幻觉、妄想等症状,经询问得知,患者是某都市村庄一名拆迁户,有多年精神分裂症史,父母已故,张女士消极度日,后来还染上了毒瘾,四处借钱,还出手伤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加心理治疗,张女士精神症状明显缓解,她意识到自己生病的现实,并为此前做过的荒唐事感到懊恼,决定好好配合治疗。
    眼看到了张女士出院的日期了,需要家属来签字接人,然而医院多次联系,却不见她的家人出面。为了让患者顺利回家,马晓和护士长成了张女士的“临时家人”,其间多次到张女士所在的村委会沟通、协调,最终由村委会派人来帮张女士办理了出院手续。如今,张女士恢复良好,已经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
    马晓说,像张女士这种有精神药物使用史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不在少数。正常人长期使用精神活性药物,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递质失调,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更何况本身就有精神疾病的人。这类患者一旦沾染了此类药物,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出现更为严重的幻觉、妄想、自杀和攻击行为。只有通过系统的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才能修复吸毒者被破坏的脑部神经,排除体内残余毒素,重归社会。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