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2019-12-2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动态 浏览:19153 次 
   本报讯 (记者王明杰  通讯员谷运岭)11月23日,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副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刘东亮和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沈法荣合作,带领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名室速患者植入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这是河南省开展的第二例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患者为男性,体重113千克,BMI(身体质量指数)35千克/平方米,属于肥胖症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后心脏扩大,反复室速。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进行心电监护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后发现无明确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刘东亮认为,患者相对年轻,应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发生感染的情况,遂决定为患者植入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替代传统ICD。
    由于病情特殊,刘东亮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评估是否可以耐受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
    “患者BMI为35千克/平方米,他是目前国内皮下ICD植入手术中,BMI较高的患者,制作囊袋至筋膜层难度非常大,需要确定囊袋位置及电极位置,做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覆盖全心脏范围,较大程度发挥除颤作用。”沈法荣说。
    在手术中,沈法荣和刘东亮首先在患者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10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作10厘米×10厘米囊袋;同时,从剑突下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5厘米处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厘米长的34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随后,将脉冲发生器放入囊袋内,反复冲洗术区及囊袋;最后,逐层缝合胸大肌筋膜层及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整个手术耗时1小时。术中首次DFT(离散傅里叶变换)测试65焦耳,转复一次成功,除颤阻抗72欧姆。手术成功。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