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辨证治疗

2019-10-2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浏览:9933 次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刘 斌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其实是一个早已存在却又尚未引起医疗界重视的常见病。国内外对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研究已有140年历史,却从未有人正式提出过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概念;虽然不少书籍和杂志中都有过关于皮神经卡压的论述,但是并未正式将其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分离出来。皮神经广泛分布于人体周身的皮肤及筋膜中。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该病多发生在颈、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不适为临床特点。其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有的甚至久治不愈,在临床常被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软组织风湿症”等。从范围来说,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包括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从症状来说,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常伴有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症状。这些也许是人们忽视皮神经卡压的原因。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一个慢性渐进性的临床过程,症状为局部疼痛、压痛、感觉异常和局部肌肉紧张,在长时间的皮神经卡压病例中还可以见到痛性结节、条索状包块,以及以压痛为中心向周围区域的放散痛。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需要与深部的混合神经的卡压综合征做鉴别诊断。无论在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方面还是组织特性方面,二者都存在着差异。
    通常来说,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虽然有时临床症状复杂,但是病变部位表浅,疼痛的好发部位多见于颈、肩、腰、背、臀或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发作时间多见于休息时,即所谓的静息痛;疼痛性质属于酸痛、胀痛和灼痛,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甚至有时达到不能忍受的程度;组织特征在于其感受野是一个较大的皮肤区,与邻近的感受野互相重叠。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临床常见感觉异常改变,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其特点是范围较小,界限模糊,定位往往在一个皮节的范围之内。本病的肌紧张是一种慢性反射性肌紧张,是患者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局部几块肌肉同时发生紧张,尤其是维持姿势的羽状肌、半羽状肌和扇形肌。此外,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是其显著特点。
    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麻木”“不仁”“痛证”等范畴。传统医学对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病因上认为是风寒湿热以及病理产物痰瘀为患,在病机上认为正气内虚而外感风寒湿热致使经络气血阻滞。现代医学认为,皮神经特别是四肢的神经干,走行较长,当其途经某些解剖部位,如骨孔、骨性隆起、筋膜、腱性肌缘和纤维骨性管道时,易遭遇反复摩擦、刺激或受压产生病理改变。因此,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张减压。
    铍针疗法是根据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这些特点设计研制而成的,与其说它是松解还不如说是减压减张。现代铍针立意取法于《灵枢》九针中的铍针,治疗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须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另外,由于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近20年的基础研究和上百家的医院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铍针能够充分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新疗法。铍针疗法的提出为临床常见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以及疼痛性疾病增添了新的治疗方法。

 

   刘斌,医学博士,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专业,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秘书,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董福慧学术思想工作室成员,《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专家;从事骨伤专业临床与科研工作20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和《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与九针形制研究;擅长使用现代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脊柱四肢关节骨病,以及各种疼痛类疾病。刘斌以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尚天裕实用中医骨伤科学》《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