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要通俗与专业并存

2019-08-1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2875 次 

□冯金灿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一篇科研论文引发热议。上海交大教授韩泽广团队在肝病领域国际期刊《肝脏病学》发表论文:单独使用马兜铃酸即可引起小鼠肝癌,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马兜铃酸剂量越大,引起肝癌的时间越短,并且肿瘤越大。该研究被不少媒体强调为“马兜铃酸导致肝癌有了‘实锤’”。随后,上海交大医学院研究员栾洋则撰文认为,对于成年后的中国人肝癌发病是否主要因马兜铃酸引起的,现有研究数据尚不足以给出确切答案。
那么,“马兜铃酸致肝癌”的说法到底科学不科学呢?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健康科普领域广泛存在。首先,由于公众大多缺乏相当的医学素养,他们对很多枯燥的医学研究成果表示“看不懂”,对很多专家看似“似是而非”实则科学严谨的论述感觉“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其次,科普内容公信力不足,比如大众对转基因、对食品添加剂等问题的恐慌,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确切直观的答案,宁可相信各种荒谬的所谓“真相”,也不愿意相信真正的科学。再次,准入机制缺乏,导致任何人都可以做科普,一次性科普多、系统追踪少,科普作品缺乏连续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随着健康生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科普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对我们的健康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专业权威。
首先,健康科普要生动、通俗、易操作,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健康科普工作者特别是临床医生,在做科普时采取专业讲课、宣教模式,其内容要么是枯燥的医学数据和术语,要么干脆就是手术直播,内容枯燥不说,公众的认知度也比较低。长此以往,科普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医患双方都会产生挫败感。相比较而言,形式新颖、手法专业、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更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健康科普既要“借热点、抓眼球”,也要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于很多公众认知错误或者似是而非的看法,要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给予其正确的指导,切勿含糊其词,误导公众。
此外,相关部门要建立权威科普准入机制,通过评选“健康科普达人”、建立权威科普阵地等方式,积极引导舆论;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实施精准传播,抵制伪科普。
“大医治未病”,好医生看病,看好一个人;写好一篇科普文章,可以影响一群人。在当前环境下,做好健康科普可以提高公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和能力,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笔者期待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加入其中,会做科普,爱做科普,做好科普。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