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复杂静脉重建技术取得新进展
2019-06-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动态 浏览:19073 次
郑大一附院复杂静脉重建技术取得新进展
1个月为3位严重创伤患者重建静脉通路
本报讯 (记者刘 旸)为严重车祸外伤患者重建腿部腘静脉,为犁伤大腿根部的60岁老汉重建股总静脉,为坠物意外伤及血管的中年男子重建上肢静脉通路……在过去的1个月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团队,接连为3位严重创伤患者重建静脉通路。其术中采用的自体静脉血管重建术式,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文献录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创伤是致残和致死的一个主要因素,且创伤和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其中,肢体血管损伤占所有血管损伤的20%~50%,死亡率为2%~5%,截肢率为7%~30%。
成功为3位患者实施手术的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白华龙介绍,肢体动脉损伤需要尽快修复使其恢复血流,但是临床上对肢体静脉损伤是否需要修复血管、使其再通,一直存在争议。原因是,静脉血管重建术较为复杂,后期通畅率低且有较高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近两年,国际血管外科界对静脉重建有了进一步认识,业内权威学术期刊《卢瑟福血管外科学》建议在患者稳定的情况下最好选择重建静脉;2019年发表在《血管外科年鉴》的一篇研究论文,在对比了直接结扎静脉和重建静脉的临床结果后,建议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重建静脉。同时,这些研究发现,直接结扎主要静脉会有50%~90%的患者发生肢体肿胀,有较高的术后血管肢体切开减压比例和截肢比例,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
“这3位患者均因血管创伤失血导致休克,病情危重,需要在接诊后快速实施急诊手术,并在术中决定是否进行静脉血管的重建,手术医生的知识技术储备和判断能力至关重要。”白华龙说,患者伤口为污染伤口,血管缺失较多,不适合使用人工血管,需要术中制作口径相似的静脉通路移植物,他和团队术中决定实施静脉血管重建,采用了两种制作不同口径静脉移植物的手术方式。
术中,手术团队采用了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板片状静脉移植物(Panel Vein Graft),应用到上肢,为坠物意外伤及血管的中年男子重建上肢静脉通路;采用了国内鲜见的螺旋形静脉移植物(Spiral Vein Graft),为严重车祸外伤患者重建腿部腘静脉,为犁伤大腿根部的60岁老汉重建股总静脉,均开创了河南血管外科界的先河。
《美国血管外科杂志》曾发表关于螺旋形静脉移植物应用到下肢复杂静脉重建的报道,某中心15年间进行了6例下肢复杂静脉重建手术,术后30天通畅率为50%。郑大一附院团队开展的2例螺旋形静脉移植物手术,术后2周复查,结果显示血流全部通畅。2018年,《血管外科年鉴》曾发表了11例关于板片状静脉移植物手术的对比数据,其中下肢复杂静脉重建手术8例,术后30天通畅率为50%。
“这些手术方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严重创伤肢体的存活可能性,减少了并发症。成功实施此类手术,我们团队在肢体复杂静脉重建领域向国际一流血管外科团队更靠近了一步。”白华龙说。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