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5岁老人的“就医史”

2019-06-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9762 次 

本报记者 常 娟

“家里的小麦怎么办?”5月31日,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镇魏庄村村民张明因为卒中后神经痛(左小腿出现针扎似的疼痛)住院治疗,想起家中的小麦,他焦急万分。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疼痛科主任樊肖冲劝慰道:“大爷,您身体恢复得不错,身边可以留一个人陪护,其他人可以回去收麦!”
解决了“麦收问题”,老爷子在医院安心养病。6月5日,确定左腿不再疼痛后,张明出院回去看望心念已久的麦子。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张明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作为医务工作者,樊肖冲对于解决患者病痛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绕不过的一道坎儿,而如何让生命过得有质量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也是政府最希望改善的民生课题。庆幸的是,张明有医保(2003年就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近一半的医疗费用,这让他生了病有底气就医。在河南省,有96%以上的人加入基本医保。
“以前,没有医保,小病拖、大病扛;现在有了医保,看病可以报销,大病敢看了。”
张明今年85岁,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在村里的老人中属于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新中国成立时,张明15岁。“当时,村里特别穷,别说医生了,就连游方郎中都很难碰到,村民生病了多是硬扛着或按照土法自行‘治疗’,很多人早早地去世了。过了五六年,从省里来了一批专家,在镇上开设了第一个诊所,我们才开始有了固定‘就医’概念……”张明说。
张明的说法得到了印证。据《河南省志》记载,1949~1952年,河南各级政府接管了教会和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医疗卫生机构(全省官办和教会办的医院仅20余所,且大多数集中在城镇,其他医疗机构也十分有限),疾病丛生、缺医少药是当时的农村面临的严重问题。1950年,河南省卫生厅成立后,开始全面开展人民卫生工作,比如组织卫生技术人员深入城乡基层,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兴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等,全省医疗卫生事业迎来发展时期。现在,全省共有71089家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医生、护士66.2万余人,基本实现了家门口就医全覆盖。
有了看病的地方,也要有看病能力。在2003年之前,困扰张明和其他村民的是没有经济能力看病,尤其是不敢看大病。“那时,乡亲们得了普通感冒、发烧,一般选择在村里拿点药;生了大病,比如癌症、中风等,很多乡亲们也选择在村里治疗,因为没有钱到县城及县以外的地方看病。”
但现在,张明不仅敢到市里看病,还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住院近20天。出院时,整体花费56942.98元,仅城乡居民医保(2017年河南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一,并称城乡居民医保)就报销了23570.84元。
同时,村里还有比张明家更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敢到城里看病了:父亲患有智障,自己的智力也不正常,母亲受不了打击离家出走,16岁的宋某就是这样的情况。
2015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当时年仅12岁的宋某的双腿烧伤。由于无钱医治,宋某右脚踝关节落下慢性溃疡,走路成了难题。
直到今年4下旬,驿城区人民医院请北京骨科专家为其做手术,困扰其3年多的疾病才得到很好的治疗。宋某恢复良好,现在可以下地走路了。
请专家、手术治疗、用药甚至后期的康复锻炼,宋某及其家庭承担得不多,大部分费用都由政府解决了。魏庄村有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70人。像宋某一样,他们有了大病也都敢治了。
据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局长郑子健介绍,近年来,河南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基本医保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全省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了广大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医保权益的目标;广泛开展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社区);建立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解决了长期慢性病患者个人负担较重问题;建立统一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患重特大疾病人员的医疗费负担。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医保人数1.03亿人次,参保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2.79%,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累计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3%,居全国前列。
“一个疟疾,要了父亲的命;我的卒中后神经痛,却被治好了。”
1964年,张明20岁时,父亲不幸得了疟疾,不到两个月就撒手人寰;而现在,张明罹患卒中后神经痛(一种疑难复杂疾病,在中风患者中发病率约占8%)却被治愈了。
据张明回忆,除了感冒发烧,村民最经常患的疾病是疟疾,它是人类三大传染病之一,发病症状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俗称“打摆子”。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期,河南在全国曾属于疟疾高发省份之一。
而现在,郑州、许昌、焦作等地已经全面完成消除疟疾目标。“如果那几年医疗技术像现在这样,父亲或许会成为百岁老人。”张明说。
河南70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多人亲历并感同身受。据《河南省志》记载,1952年年底,全省共有2066家医疗卫生机构(含门诊部、所1873个),5317张病床,医疗卫生人员1.88万余人。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已达71089个,病床总数55.89万张,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3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52人。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阚全程说,今年,河南着力打造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和50个县域医疗中心,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让越来越多的人少生病,看得好病。
“70年前,很多村里人不到40岁就去世了;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多着哩!”
魏庄村共有3360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407人,90岁以上老人20人,百岁老人3人。
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张明想都不敢想。《河南省志》的记载显示,在20世纪40年代,河南省人口平均寿命仅35岁,当时全省人口死亡率达24.4%,而现在人均预期寿命达76.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5.34‰、10.43/10万。
这一切都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及人们健康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预防为主”是我国历来坚持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1978年,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种疫苗预防12种传染病,免疫规划工作也从最原始的预防接种,逐步过渡到计划免疫,再发展到如今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资料显示,通过免疫规划工作,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我省连续20年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平均发病率由疫苗使用前的772/10万降至2017年的3.3/100万左右,流脑、乙脑发病率降至10万分之一以下。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全省把深化医改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大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院联动改革,让医改红利惠及更多人民。
以张明的卒中后神经痛为例,3年前左腿刚开始疼痛时,他去当地药店买87.5元一盒的止痛药,两天就服完,平均每月花费超千元;自2017年8月31日零时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张明到医院拿药比药店便宜15元,每月节省近300元。
此外,张明生病时,还有家庭医生打电话询问康复情况,上门做健康宣教;到上级医院就诊时,家庭医生提前为他联系好医生,走绿色通道……
这仅仅是医改惠民的一个缩影。省卫生健康委医改办主任梅遂章说,自2009年以来,河南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民医保体系构建等方面着力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以分级诊疗为例,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国家分级诊疗制度试点,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全省组建医联体266个,覆盖4690家医疗机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拓宽签约服务内容,重点人群达到72.94%,贫困人口签约率达到99.04%,城乡居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以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例,河南积极推动药品采购“两票制”并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目前,全省公立医院全部执行新的挂网限价,平均降幅达29.3%;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试剂)议价采购,全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为18.8%,试剂平均降幅为28.1%。据测算,2018年全省药品、耗材降价可减轻群众负担63.07亿元。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