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女性疾病

2022-10-1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1版:要闻 浏览:12279 次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分为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记载:“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此为生理性带下。《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带下》中记载:“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此为病理性带下,即带下病。

 

    带下病的形成与任带二脉关系密切。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主要由肾、脾、肝诸脏病变及外邪侵犯所致。肾气不固、脾虚湿滞、肝郁化火、湿热湿毒等,均可导致带下病的发生。正如《傅青主女科》记载:“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癫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
    带下病临床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其中,肾脾阳虚、湿热下注为常见证型。先天不足,或年老肾衰,或久病及肾而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肾阳虚;复加摄生不甚,或洗涤用具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湿毒、病虫之邪由外而入。内外合邪,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病。
    带下病常见带下色黄量多,有臭味,腰膝酸软或伴疼痛,喜暖畏寒,小便清长或尿不尽,夜尿增多,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腹胀,纳差,舌淡苔黄腻,脉沉细。
    笔者认为,临床治疗带下病,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清热(毒)利湿止带贯穿始终。方用加减逍遥散加味或完带汤加减等。
    常用药物:山药、芡实、覆盆子、杜仲、白果、白术、茯苓、薏苡仁、黄柏、车前子、蒲公英、荆芥穗、柴胡、甘草等。
    加减应用:湿热重者加败酱草、椿根皮、苦参、川萆薢;少腹有肿块,伴疼痛者合桂枝茯苓丸以活血化瘀,消症散积;腹痛较甚者加香附、元胡;纳差者加鸡内金、荷叶、陈皮;腰酸痛甚者加续断、桑寄生、狗脊;腹胀甚者加厚朴、枳壳。

 

案例分享

    王某,女性,51岁。患者右下腹痛1个月余,曾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减轻;没过多久,右下腹痛再次出现,且尿频,夜尿量多,腰酸痛,白带色黄量多,纳差,腹胀,寐差,便溏,舌淡苔黄腻,脉沉细。
    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处方:山药15克,芡实15克,覆盆子20克,杜仲15克,白果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5克,车前子(包)15克,蒲公英30克,荆芥穗10克,柴胡10克,鸡内金10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共7剂,水煎,每天1剂,分3次温服。
    患者服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嘱咐患者继续服用14剂,巩固疗效。
    随访患者,已无腹痛和带下等。笔者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养。

    按:患者为带下病,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热下注。脾肾阳虚为本,湿热带下为标,肾阳亏虚,失于温煦,故下腹疼痛(当为隐痛),消炎利胆片有清利湿热之味,故起效。但治标不治本,故反复。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酸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故尿频;水不化气,则夜尿增多;脾肾亏虚,外感湿热之邪,则带下量多,色黄(或有臭味);肾阳虚不能上温脾阳,则大便溏薄;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差、腹胀;尿频、夜尿增多自然影响睡眠;舌脉为本虚标实之象。
    方中山药、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覆盆子、杜仲补益肝肾,固精缩尿,且杜仲善治肾虚腰痛,以上4味药材为君药。白果收涩止带,兼除湿热;白术补脾祛湿,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均为臣药。黄柏清热燥湿,车前子、蒲公英清热利湿;荆芥穗祛风胜湿,柴胡升举阳气,二药得白术而升发脾胃清阳,使湿浊得化;鸡内金消食健胃,佐助白术、茯苓、薏苡仁,且有利下之功;元胡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枳壳辛行苦降,长于行气除胀,以上药材并为佐药。
    甘草功用有三:一是味甘能缓,善于缓急止痛;二是生品微寒,可清热解毒;三是调和药性,为佐使之药。诸药共奏益肾健脾、清利湿热之功。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