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医改7年观察之三:一条实效型县域医改路径

2018-12-1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7122 次 

本报记者 董文安  刘 旸  王明杰

息县医改无疑是成功的!其经验已经成为实效型县域医改的范本,被更多地区借鉴和推广。
2015年,息县支付制度改革经验作为成功案例被编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验集》;这一经验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为农村卫生界的“小岗村”模式。
无论是支付制度改革还是医共体建设,记者曾目睹过一些地方类似改革的起伏与兴衰,像息县这样一路鲜花一路歌的还很鲜见。
那么,息县7年医改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路奋进不停息的“秘诀”是什么呢?
政府主导
做好人民健康的“定盘星”
与其他地方一样,息县的医改一直是政府主导;但与有些地方有所不同,息县无论是哪一任领导主政,医改的方向始终不变、力度持续不减。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为医改难题刻下“定盘星”,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息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息县卫生计生委主任任仲宝认为,这是息县医改能够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改革伊始,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息县医改迈出的第一步。从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到支付制度改革,再到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息县医改步步稳健、环环相扣。
作为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息县拥有106万人,长年有20多万人外出务工,留守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常见病、慢性病高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曾经比较突出。
2009年,息县抢抓“卫十一”项目实施机遇,开始实施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一个“服务包”由政府购买的服务探索之路。
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息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资2亿多元新建息县人民医院,投资9000多万元改善息县中医院的医疗条件,投资3亿元对息县第二人民医院、息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征地扩建,投资700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增添设备,投资1690万元对338个村卫生室分批进行升级改造。
“这些为加速实现支付制度改革、提速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息县红十字会副会长杨威说,7年来,息县对医疗机构软硬件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据了解,近年来,息县还从“招、引、培、聘、留、管”6个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引进省内外管理和医疗专家费用;实施医疗卫生“补网工程”,投资160多万元对乡村医生免费轮训,推动各级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提升。
医保支撑
助推调控杠杆有力有为
记者在某地采访支付制度改革时发现,该地之前轰轰烈烈的改革如今已经偃旗息鼓,基本上名存实亡。尽管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医保杠杆调控无力。
“深层次医改必须抓住医保这一抓手,用经济杠杆撬动支付方式改革,带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息县医疗保障中心负责人李煜说,不论是支付制度改革还是县域医共体建设,都离不开医保政策的支撑,离不开这种支撑下对医疗行为的有效规范、对医疗质量的严格把控、对医疗效率的有效提高。
记者注意到,息县在按病种付费的定价中,次均费用定价低于周边县(市、区),报销比例则高于周边县(市、区)。据杨威估算,乡级低二三百元,县级低600元左右。
这就意味着,因为医保杠杆的有效调控,息县患者真正享受到了在县域内就诊的实惠,这也是息县患者外转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据统计,2017年,从县级医疗机构转到县域外治疗的患者不足5%。
10月15日,《息县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按人头付费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出台。这种医保支付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既具有“息县特色”又极具创新性。
今后,息县城乡居民医保资金将全额纳入预算,对息县人民医院、息县第二人民医院两个县域医共体实施按人头付费预算管理。资金使用依据“打包支付、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原则,加快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
 (下转第二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