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食疗思想

2018-12-1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9005 次 

中医里的食疗思想

   众所周知,直到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才开始认识到有些疾病,如脚气病、坏血病、佝偻病和夜盲症等为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饮食中缺乏某些物质(主要是维生素)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描述了各种营养缺乏症,并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方法。虽然他并没有有关维生素方面的知识,但凭借多年的经验,推荐的食物都富含维生素,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以常见的营养缺乏症脚气病为例,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可使糖类代谢受障碍,从而影响体内神经及肌肉系统的营养和运动,引起周围神经炎、水肿和急性心血管病等症状。许多食物中含有维生素B1,糙米中含量比较高,而精制成白米后维生素B1就大部分丧失了。
    在东晋科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皆其候也。”这说明此时古人对该病的症状和发病的地方特点已有所认识,这个结论和现代的研究结果是相当吻合的。从饮食习惯上看,北方人主食面粉和粗粮,南方人主食精制白米,面粉和粗粮里的维生素B1含量比精制白米高。因此,江南地区脚气病较北方流行。
    到公元7世纪,我国对脚气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已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唐朝药物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白米)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小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此时也有了久食白米会得脚气病的认识。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对营养缺乏症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了脚气病的病史,提出用谷白皮煮汤加入米粥内,经常服用可预防脚气病。
    治疗脚气病可以用猪肝、赤小豆、薏苡仁、黑豆、黄豆等,这些物质都含有维生素B1。另外,孙思邈还详细描述了夜盲症(指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夜晚视物不清或完全看不见东西、行动困难的症状,古称雀目,即维生素A缺乏症)的症状,并提出可以用各种动物肝脏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极为丰富,可以补充夜盲症患者所缺乏的维生素A,可谓对症下药。
    《饮膳正要》是元代忽思慧于1330年完成的一本营养学专著,也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营养学专著中的经典。在书中,忽思慧区分了干、湿两种类型的脚气病,并分别列出了详细的药方,体现了我国医学丰富的食疗思想。
    由于维生素的发现,西方的医生们才找到了治疗营养缺乏症的方法。1897年,荷兰医生艾克曼在研究脚气病时发现,专吃去麸稻米的鸽子和母鸡,会出现类似脚气病的症状,但是在添加了麸糠后,这些症状不久后就会消失。他从中发现了维生素B,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各种类型的维生素陆续被发现,解决了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苏州 倪世俊)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