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艾滋病防治第一线

2018-12-1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专版 浏览:15184 次 

何群: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迈向“零艾滋”加速度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张向兵

   何群,现任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卫生院病房主任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科主任。
    从2006年参加艾滋病防治(以下简称艾防)工作至今,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12年。2006年,面对全乡的艾防工作各项指标均落后的情况,何群临危受命,不但要做好辖区内各项救治帮扶工作,还要对全乡艾防工作排查摸底、落实到位。
    为此,何群反复思考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参与各类艾防业务知识培训,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探索艾防方法,对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追根溯源、有效处置,为此后的艾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迈向“零艾滋”,让宣教“跑”在风险的前面
    “艾防工作重在对防控知识进行宣教。”何群坦言,必须要以“公众的视角”来做好宣传防治工作,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为此,何群和同事们一道,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进行宣教。没有印刷品,就手写展板;没有扩音器,就协调乡村医生、村干部组织村民开会宣讲,或是利用乡村广播一字一句地讲解。就这样,经过持续努力,当地村民的艾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
    此外,何群在辖区内各个学校举办艾防宣传讲座时,发现学生们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甚至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完全不知道。艾防知识的低知晓率,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
    “这是我们宣传工作的不到位,是我们的失职!”何群说。为此,在2008年,何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进胡店乡所有中小学校,将艾防知识转化成浅显易懂的语言,持续开展艾防知识健康讲座,把温暖和爱心传递给同学们。
给予温暖与关怀,做“特殊群体”信任的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在工作中,何群还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患者对病情羞于启齿,服药依从性差。对此,何群的工作信条是:“以真诚保持对艾滋病患者的尊重,注意维护其隐私和自尊心,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2010年,辖区内有一对夫妻同为艾滋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及亲友的漠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并拒绝配合治疗。
    何群知道情况后,和同事们一起想办法、理思路,找来夫妻二人信任的朋友,动员大家一起安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治疗中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他们讲解国家“四免一关怀”(“四免”分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患者,可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政策……夫妻二人的心结被打开了,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的努力,何群成了这些“特殊群体”信任的人。胡店乡艾防工作更是一直走在全区前列:CD4(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检测完成率达100%,药品质量管理无差错,单阳配偶及阳性育龄妇女随访管理完成率达100%,个案随访完成率达100%,抗病毒治疗完成率达100%。何群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平桥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信阳市艾滋病丙肝防治先进个人。

 

罗书礼:为病友生命注入亮光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李 宁

   商丘市睢县城关卫生院的罗书礼,从事艾防工作15年了。15年间,他跟他的患者们有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转投艾防工作,获评“救命的好医生”
    2003年,已从事内科病房工作8年的罗书礼服从组织安排,前往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学习艾滋病救治知识,自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艾滋病救治工作。
    2004年,罗书礼学成归来。夏季的一个雨天,一名艾滋病晚期患者在家呼吸困难。罗书礼接到通知后前往患者家中,检查发现,患者发热、消瘦、咳嗽一个多月,合并结核杆菌感染,是一侧大量胸腔积液导致的呼吸困难。罗书礼安排患者到救治医疗点进行相关治疗。一个月后,患者能生活自理、外出。
    鉴于当时新发重症患者多,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县艾滋病重症患者的住院治疗,罗书礼带领由睢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团队入驻东关村卫生室,按照标准科室配备了各种抢救治疗设备,成功治疗了上百例重症艾滋病患者。曾有一个外省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也在他们的有效治疗下病情好转回家。
提升技能,造福一方人民
    2007年,罗书礼有了去安徽省利辛县国家艾滋病培训点学习的机会。罗书礼在培训基地跟随美国大夫到各个村庄救治艾滋病患者,听老师介绍国外治疗艾滋病的经验和最新知识,学习很积极,受到培训点老师的好评。回来后,罗书礼带领团队提高艾防技术,使得所驻村的艾滋病救治工作水平领先。
    罗书礼曾救治过一位对复方新诺明过敏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让很多专业人员对他竖起拇指。这位患者当时因为药物过敏,卡氏肺囊虫肺炎没能得到有效治疗,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患者本来对治疗不再抱有希望,但罗书礼用学到的新方法对其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治疗,患者肺炎痊愈,现在已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要想管理好艾滋病患者,做好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尤为重要。罗书礼利用空闲时间和节假日,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进行宣教。他们同患者握手,在患者家喝水,过年时同患者联欢、同桌进餐等,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艾防知识,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让他们知道一般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
    有一家三兄弟中有2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一个由于早期服药不认真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免疫力降到低点,出现长期腹泻、消瘦、发热等晚期症状。罗书礼嘱咐患者按时服用预防其他感染药物,对症治疗了一年。这位患者的病情好转,一年后又等到了二线药物,生命得到了新的保障。
    长期在基层工作,罗书礼的辛苦大家有目共睹,很多同行劝其回医院发展,他自己也考虑到团队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离开了。但很多患者知道后,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希望留住罗书礼。于是,罗书礼毅然留了下来,毫无怨言地继续付出……

 

代存才:医生治病救人天经地义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李 宁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多年来,西华县乡村医生代存才用医德和医术诠释着一个白衣天使的责任,用匆忙的脚步丈量着出诊之路,用质朴的乡情点燃了患者生活的希望,他也因此连续多次被西华县卫生计生委评为先进工作者。
医疗服务就是做善事
    自2003年以来,代存才一直在当地从事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随访以及督导服药等工作。
    为了能够及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帮助,代存才从改变村民的意识入手,以艾防知识宣传为突破口,定期对患者及村民进行健康宣讲和政策解读。
    不少村民预防意识淡薄,认为代存才多此一举。但在代存才看来,功夫在日常、信任源于积累,只要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将阻力转化为动力。“我不敢说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但每天的忙碌既是为了及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也是为明天做好铺垫。”
    为此,代存才经常在村内开展巡诊工作,及时利用上级发放的各种宣传资料,向村民宣传党的相关工作方针,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他还加强人文关怀,为60岁以上老人和艾滋病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定时督导患者服药,并记录服药时间和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服药后的身体情况;对服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他坚持送药到手、服药到口,定期督促患者去检测CD4及病毒载量,评估抗病毒疗效。
    此外,代存才积极响应党的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走访,为贫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制订治疗和康复方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患者宋某喜爱喝酒,患病后更是破罐子破摔,不愿意服药,致使病情加重。代存才知道后,一次次来到患者家中,苦口婆心地劝说患者。“其实,只要坚持进行抗病毒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病情是可以控制的……”经过冷静分析、耐心讲解,代存才逐渐打开了对方的心结,并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帮助患者成功戒酒并积极服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质朴是乡村医生的灵魂
    艾滋病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庭来说,带来的痛苦和困难是多方面的,这也意味着,代存才所面对的困难远不止这些。
    2018年1月12日23时许,一名艾滋病患者突发胃出血。代存才接到电话通知后,不顾寒冷,立即赶往患者家中进行紧急处置。因患者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代存才又忙前忙后联系车辆,并护送患者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为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事后,面对患者及其家人的感激,代存才只是笑笑说:“这没啥,每个医生都会这么做。”
    在日常工作中,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不管路程远近,代存才都会随叫随到。今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代存才刚刚收麦回来,得知一名艾滋病患者腹痛难忍,上吐下泻。他初步判断为急性肠胃炎,赶紧带上急救药品赶往患者家中。患者服药后,腹痛症状减轻了,痛苦的呻吟声变成了一声声感谢的话语。
    曾有人问代存才,你这工作既累收入又不高,图的是什么?代存才回答:“凭的是自己的良心。”对他而言,医生治病救人天经地义。
    在代存才努力下,当地村民的健康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社会的进步对乡村医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代存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刻苦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在省纪委帮扶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一座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的高标准卫生室,预计将于201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届时,代存才的村卫生室将添置更新、更多的设备,创造更优良的医疗环境为村民服务。

 

陈长宽:艾防路上有心人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上蔡县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主任陈长宽20年如一日,坚守在艾防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艾防知识,帮助艾滋病患者,唤起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理解及帮助。
创新模式,随时随地开展艾防工作
    大学生李某因同性恋感染HlV,怕被别人知道,更不敢把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真实情况告诉父母,就利用假期找到艾滋病性病防治科疫情管理员,要求更改现住址,准备去外地打工。
    陈长宽得知这一情况后,悄悄把李某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还年轻,路还很长,学业不能荒废,要敢于面对现实。以后,你找个合适的机会把实情告诉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会原谅你的。此外,我还想交给你一个特殊的任务,在不影响你学习的情况下,做一名志愿者同伴教育员,在男男同性恋人群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陈长宽就是这样,在劝说来访患者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随时随地开展艾防宣教工作。
    事实上,早在2000年,针对HIV抗体筛查这个环节中存在艾滋病患者虚报姓名检测等现象,陈长宽就给领导建议,实行HIV抗体检测实名制。自2001年开始,上蔡县率先践行了患者凭身份证进行HIV抗体检测的规定,并得到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
    在实名制检测工作中,陈长宽等人经常会遇到感染者当场崩溃、情绪失控的情况。为此,陈长宽又临时客串起了调解员的角色。
    有一对中年夫妻同时确认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抱头痛哭……陈长宽闻讯赶来,赶紧把他们扶到办公室,等他们情绪稳定后,把倒好的茶水递到他们手中。丈夫喝了一口茶后慢慢哭诉:“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往后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还有啥活头……”说着说着,夫妻二人又一起大哭起来。陈长宽再次把茶递过去说:“你们既然连死亡都不畏惧,难道还怕困难、还怕这个病吗?死很容易,但你们是否想过,如果你们死了,今后父母谁来养老,孩子们又让谁来抚养?现在这个病并不可怕,而且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抗病毒治疗药物、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物都是免费的。只要你们坚定信心、坚持服药,就能过上和健康人一样的生活。”一番真诚的话语,让夫妻俩对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寻死的想法。
改进方法,实行“责任制管理,控制婚内传播”
    事实上,在当时,为了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全省各地在实际工作的创新举措还有很多。实行“责任制管理,控制婚内传播”,就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为了控制HlV在单阳配偶间婚内传播,陈长宽等人对单阳配偶人群定期进行随访管理和检测。但在当时,单阳配偶能够主动按时来检测的人不多;即便是工作人员到各个艾滋病治疗点对单阳配偶进行检测,大部分人也不积极配合。
    面对这一难题,陈长宽等人积极推进“由各个艾滋病治疗点组织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单阳配偶人群的管理和随访检测”的属地管理措施。其具体方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单阳配偶进行血样采集,统一送到疾控中心做HlV抗体检测。实践证明,实行责任制管理后,每年两次单阳配偶HIV抗体检测率均达到95%以上。
    当然,实行责任制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仍然有个别单阳配偶不愿意配合检测工作。曾有一名单阳配偶对检测工作非常抵触。为了了解真相,陈长宽就和治疗点负责人一起,以了解阳性配偶服药情况为由进行随访,与其促膝谈心,讲述国家为患者免费治疗、免费检测的目的、意义及预防的重要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
    由于各项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上蔡县单阳配偶的阳转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下降到0.24%,有效控制了HIV单阳配偶间的传播,使单阳配偶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
    回首20年艾防之路,陈长宽看见艾滋病患者在大家的关怀中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而满心喜悦,看到艾滋病患者在规范管理下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而感到欣慰。他说,成绩已经属于过去,他愿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为我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王德红:艾防路上“娘家人”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在同事眼里,她是艾滋病患者的“娘家人”;在艾滋病患者眼里,她是知心朋友;在家人眼里,她是一个不顾家的“工作狂”。她就是泌阳县艾防办医生王德红。
    从事艾防工作14年,虽然困难经历有很多,但她仍然坚守初心,不断向前。她说:“我会在艾防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用我的专业知识给更多人以帮助,带领大家面向阳光、大步向前!”
提高艾防知识知晓率,爱是基础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要想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只能扎扎实实搞宣传。王德红深知这一点。只有通过持续宣传培训、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德红处处留意。在她的笔记本电脑里,存着多种培训方案,以便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的受众,使宣传内容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大家理解和接受。
    王德红经常趁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间,带领工作人员深入校园、工厂、建筑工地、车站等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她说:“群众的休息日就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工作日。”
    14年来,王德红用实际行动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她一起走过这些岁月的同事们,感同身受。他们说:“‘携手抗艾,拒绝艾滋,从我做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她尽心竭力,一点点做出来的。”
落实艾滋病关怀政策,尽心竭力
    对于患者,王德红是他们的倾诉对象,更是耐心、细心和富有爱心的心理疏导者。事实上,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当他们拿到确认报告时,或垂头丧气、神情沮丧,或大哭大叫、情绪失控,王德红始终做到冷静对待,不嫌弃,不急躁。
    一位年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工作人员告知她已经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她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失声痛哭,表示不想再活下去了。
    了解情况后的王德红为患者倒茶、递纸巾,又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温暖地抚慰、耐心地劝说她。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患者才渐渐平静下来。王德红又急忙打了一盆温水,让患者洗了洗脸。患者走时对她说:“谢谢!我当初查出这种病后,身边知情的人见了我都躲得远远的,你却和我坐在一块儿,还握着我的手和我说话。我听你的,定期检查,按时吃药,我不怕这个病了,真的!”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王德红日复一日,每天早上班、晚下班,尽心竭力为患者排忧解难。王德红和她的同事深入乡村,走家入户,积极宣讲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大家的顾虑;对于患者打来的电话,不分白天黑夜随时接听,有的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经常是听不到声音了,才发现手机居然没电自动关机了。这时,她会毫不犹豫为手机充上电给患者打回去,继续安慰鼓励患者直到其情绪平稳为止。
筑牢艾滋病防线,交心为本
    在王德红看来,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放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
    在一次走访中,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不配合王德红的工作,不提供任何情况,死活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高危行为。检测结果很明确,但为什么他不配合呢?原来是害怕隐私暴露!王德红敏感地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王德红很亲切地把老先生喊到一旁说:“您也知道,这病总得通过某个途径传给你啊,无缘无故也得不上不是?我们只是想知道,您啥时候发生的高危行为,戴没戴套。这也是为了您好不是?”
    这时,患者才慢慢地开了口,说他在北京打工时,一个男的搂着他亲了一个嘴儿。王德红笑着说:“亲个嘴儿是不可能得上这病的,你放心说吧,这事儿只有咱俩知道。”然后,患者才红着脸说出了自己的感染过程。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同事们常夸她跟患者沟通“有一手”。
    在工作中,王德红有过很多类似经历。“认真执着、真诚善良”成了很多群众对王德红的评价。但在王德红看来,患者的信任是无比珍贵的,是她工作的动力。只要对患者尽心竭力,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