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县域医改的“入路

2018-12-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动态 浏览:17585 次 
(上接第一版)
    这个标准是:下转的患者必须是“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诊断明确,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上转来的必须是“在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要到上级医院明确诊断,需要上级医院协作治疗,因技术、设备条件不能处置”等。
    于是,息县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开始根据患者在具体医院的临床路径治疗情况进行费用分配,谈判并签订协议。
    “患者的首诊医院通常是费用结算主体。医保部门将报销费用打包拨付,首诊医院再根据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治疗情况进行谈判结算。”李煜说,在上下通畅的转诊服务模式中,息县已经实现了“乡转县补差价、县转乡一口价”,转诊患者只住一次院、仅需要支付一个标准费用的协作医疗救治模式。
    李煜还说,这一模式的建立,也帮助三级医疗机构实现了路径下的合理分工。根据病种病程的发展,由县、乡、村医疗机构分段治疗、分段计费、连续管理,但都遵循统一的临床路径和标准流程。
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化
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伴随分组分类支付的严格控费、一条路径走到底的医疗体系的建立等改革举措的不断深入,息县走出了一条以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
    如今,支付方式改革成为撬动息县医改的支点,破除了医院的逐利机制,使医生严格按照规范的临床路径治病救人;保证了城乡医保基金运行稳定,不仅没有出现“穿底”现象,盈余部分又被用于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
    任仲宝说,与此同时,支付制度改革还促进了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改革。息县出台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人员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5%,让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于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撬动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改革以来,息县县级医疗机构药占比由改革前的45%降至26.62%(不含中药饮片),乡级医疗机构由48%降至36%;改革前,县域内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14.5%,改革后降至4.3%;患者的实际报销比例在县、乡两级分别达到了69%、87%,县、乡两级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也由改革前的8.6天下降至6.4天。
    自2015年起,息县再次率先探索实施门诊按病种付费,将包括急性肠胃炎在内的120余种疾病纳入其中。此举在消除以往“挂床住院”现象的同时,也将相关疾病的诊疗费用降低了近一半。
    “支付方式改革取得了多方共赢、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李煜说,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高效、彻底的支付制度改革,让息县走出了一条深化县域医改的普惠之路。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