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3年“住院医”生活

2018-12-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乡医课堂 浏览:13633 次 

难忘的3年“住院医”生活
□朱 沈

   1981年10月,我从医学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焦作矿务局中央医院(现为焦煤集团中央医院)中医科当“住院医”。医院对“住院医”的要求是吃住在医院,24小时不能离开病区;对患者进行全程诊疗;3年内不准结婚,除了星期天不准回家。
    中医科病房是五病区。带我的是中医科主任李维重老师和张福莲老师,我跟着他们查房、值班、开医嘱、写病历、抄方子。
    李老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焦作市知名中医。那时,李老师40多岁,仪表堂堂,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走路稳健,做事稳重,工作严谨认真,说话、讲课、查房不紧不慢。李老师医德高尚,他不仅每天早上领着医师大查房,中午下班前到重病患者床前看一看,晚饭后还要去病房转一转,看看危重患者。
    冬天查房时,李老师总是先把手暖热,再为患者触诊、叩诊;听诊时,他经常用手先焐热听诊器,然后轻轻放到患者的胸口。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医院的老专家都是这样做的。住院医师都是每天三查房,星期天、节假日也要来查房,这样的医德和敬业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成家以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路,我每天晚上都要到病房查房。
    李老师的办公室也是诊室,在一楼通往中医科病房走廊的东侧,几平方米的小屋每晚都亮着灯光。查完房后,他就在小屋里看书。李老师的诊室门前每天一大早就有患者在等着他看病。我一有时间就坐在李老师旁边抄方子。
    1980年,消化内科划归中医科,当时住在中医科的危重患者很多。李老师经常给我讲:要想在中医科干好,就要熟练掌握中西医的理论、技能,要比别人(西医)付出双倍的时间来学习实践。由于李老师带得好,加上我的努力,我毕业来中医科半年就取得了处方权。取得处方权的那天,李老师笑着说:“从今天开始,要叫你‘朱大夫’啦!”1987年,李老师推荐我到他的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在临床经验讲习班上聆听他当年的老师、同学讲课。
    我住的宿舍在医院病房楼东边职工食堂北面的几排平房。宿舍里有与我同年分配来的孔祥臣、孙卫东。孔祥臣分在内科,孙卫东和我分在一个科室。
    孙卫东高高的个子,长得很结实,皮肤有点黑,小眼睛,标致的鼻子,嘴巴有点大,总是笑着说一口普通话,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孙卫东比孔祥臣大5岁,比我大几个月,常像兄长一样,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我们。我俩天天早上在一起交班、查房,晚上在病房写病历、看书。他写的病历字迹工整、语言流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为人处事忠厚,每周打扫完卫生就去帮助别人,参加义务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总是跑在前面,科里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他家在郑州,父亲是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家里给他介绍的对象是个大学生。因此,他常说:“我要好好干,还要复习考试,一定要考上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天,他很少回家,我常陪他下围棋。他赢了,就哼着歌去洗洗脸、刷刷牙,然后上床睡觉;输了,打着哈欠非要再下一盘不可。
    宿舍里的另一个伙伴孔祥臣,中等个子,戴一副眼镜,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双大眼睛,英俊帅气还透着一身的书生气质。他在内科,从早到晚都在病房里忙碌,有点儿时间也在病房看书、写病历,每天很晚才回宿舍。回到宿舍后,他经常谈带他的老师黄宜厚、岑军辅、郑好让、张莉,谈今天来的急诊患者怎样抢救,谈今天去听的课,谈病区里发生的故事。他年龄虽然比我小,但学历比我高,懂得也比我多,我一直都很佩服他。一次我值夜班,副院长岑军辅来病房,看见我后问:“朱沈,是你值班……你和孔祥臣一个宿舍,你们都干得很好。”我说:“孔祥臣比我强,我学历低,比不上他。”岑院长说:“学历低不怕,要把它变成学习专业技术的动力。只要肯努力,一样能成为学科带头人。”从此,我就默默地以孔祥臣为榜样,争取有一天能赶上他。
    1985年,我考上了中医函授大专班;1997年,拿到了中医自学本科文凭;2000年,晋升中医副主任医师。孔祥臣1996年已经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0年任内三科主任,成了学科带头人,已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0篇,我还是没有赶上他。
    我们比工作、比学习、比进步,这一比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都成了各自学科里小有名气的专家,但上一类大学仍是我们的梦想,没有进入最好的学府学习,是我们一生的遗憾。因此,我们还在坚持学习和勤奋工作。
    我们没有上过一类大学,但从我们当“住院医”开始,中央医院就是成就我们的大学。我们见证了中央医院从没有电梯、没有电扇、房间里没有卫生间、一间病房8张床、最多时加床住十几个患者,到2008年16层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到2014年21层现代化住院病房楼拔地而起。
    我们见证了中央医院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医云集,久负盛名,到我们这一代人继往开来,精英荟萃,带领着各学科续写一个个医疗传奇。那些令人崇敬的名医前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无私奉献、热爱生活,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教授。
    这就是我们的中央医院,我的工作岗位,我人生中的一所大学。
    (作者供职于焦煤集团中央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