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破裂脑动静脉畸形乙醇靶向消融术成功实施

2018-09-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6747 次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特殊时刻,脑子里“进酒精”可以救命!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破裂脑动静脉畸形乙醇靶向消融术,为疑难病患者康复赢得了机会。
28岁的张先生20多天前突发意识丧失,被家人送到当地医院后,经CT检查提示为脑出血,进行血肿腔穿刺引流等治疗后逐渐恢复了意识。当地医生为他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后,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建议转院治疗。
一般认为,脑动静脉畸形与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发病群体以青少年、壮年为主,发病率为18/10万。以此推算,全国约有25万名患者。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颅内血管畸形专科白卫星团队接诊时,发现张先生意识清晰,但言语不利索,右侧肢体肌力减低。
由于此类患者在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风险非常大,因此在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状态下,专家首先考虑的是栓塞或者清除病变血管,避免短期内再出血。
根据患者的影像资料,专家判断其动静脉畸形团内有一个瘤样的结构,考虑为此次出血的“元凶”。
河南省人民医院国际神经外科中心尤哈教授会诊后认为,患者畸形结构复杂,有多个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单纯进行介入栓塞或者外科开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尤哈建议抓住“元凶”,先处理掉瘤样结构,择期进行外科手术。
如何处理脑动静脉畸形?如果按照常规方法,病变血管结构复杂,管径比较细,生物胶水可能难以顺利到达指定位置,疗效不佳。如果用传统的生物胶水进行介入栓塞,需要往几根血管内注入胶水,每根血管都要配一个微导管作为通路,这些材料需要花费几万元。这时,应用乙醇“浮出水面”。
乙醇,俗称酒精,可以同时解决医生和患者面临的难题。与生物胶水相比,乙醇的流动性占优势,且价格较低。一根微导管作为通路还可以重复使用,进一步节约费用。
白卫星和主治医师贺迎坤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决定尝试乙醇靶向消融术。这也是国内首次应用。
动静脉畸形可能出现在身体各部位,除了颅内,普通部位的动静脉畸形常常用乙醇进行栓塞。资料显示,全世界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时采用乙醇的案例仅有十几例。
乙醇的应用关键在“度”,少了治不了病,多了后果严重。对进入血管的乙醇,要根据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判断适当的乙醇浓度与病变血管接触的时间长度。
在既往各项介入操作娴熟、充分借鉴国外操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资料、术中造影帮助,专家团队通过微导管将乙醇送入病变位置,进行靶向治疗。3小时后,手术结束。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动脉瘤显影,CT显示无出血。
据了解,进入血液内的乙醇会对红细胞造成溶血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肺动脉高压等不良反应。因此,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严密观测。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白卫星提醒,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平时几乎没有不适症状,青少年或者青壮年如果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受限、意识障碍、昏迷等一种或几种情况时,要立即就诊,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