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看待糖尿病

2018-08-2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9489 次 

河南省人民医院 苏 永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已经被河南省列为分级诊疗的重要疾病之一,这充分说明糖尿病危害大、涉及面广。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看待糖尿病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这并不是因为其发展慢,而是因为目前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平稳,以防并发症发生发展。对有些患者,特别是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危害更大,因为没有症状(比如三多一少症状),这些糖尿病患者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提示并发症已经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困难。
2型糖尿病具备两个特点:隐潜性,也就是隐蔽性较强,还有就是潜伏期长。这两个特点,往往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科学、系统的防治,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千万不要“掩耳盗铃”。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应该提高警惕;对分娩体重超重胎儿(一般认为超过4千克)的孕妇要重视;另外,对肥胖的患者,尤其是长期饮酒、抽烟、生活不规律的腹型肥胖人群要特别重视,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就应该到正规医院进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这对早期防治糖尿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要时住院进行系统检查,进行规范科学的防治。
患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甚至有任何形式的血糖异常,就应该住院治疗。通过住院,患者可以了解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并发症?哪些器官有并发症?并发症发展到什么程度?通过住院,患者会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态度;同时,患者住院后,医生能够及时观察,以便探索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住院的时间是短暂的,院外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通过短暂住院,患者学习到了一些知识,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具有糖尿病患者教育的优良传统,不少病区成立了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讲堂,以便为患者解疑释惑。
血糖控制得好,并不能说明糖尿病就好了。血糖是糖尿病的外在表现形式,血糖高只是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控制好血糖,仅仅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的重点是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全身性的,主要是血管和神经。哪里有血管,哪里就有神经。血管靠神经支配和调节,神经靠血管滋养。人体遍布血管和神经。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是全身性的,包括冠心病、眼底出血、白内障、糖尿病肾病、脑梗死,甚至肿瘤。
糖尿病知识宣教是前提,饮食管理是基础,正确锻炼是促进,血糖监测是标准,科学用药是最后的保障。这“五架马车”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应用胰岛素会“上瘾”,这是错误的认识。用不用胰岛素不是医生决定的,更不是患者决定的,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决定的。如果患者血糖高,提示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及时应用胰岛素会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如果需要用胰岛素,应尽早应用。用胰岛素越早,用量就越小。及时应用胰岛素,是为了让患者不“依赖”胰岛素,绝不是用上胰岛素就成瘾。
准确诊断是治疗糖尿病的前提和依据,患者的配合是保障。我们要探索适合患者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案,坚持有效、方便的原则,达到长期理想控制血糖的目的;对待糖尿病并发症,应尽早防治,若用一种药能治多种并发症,尽量避免用多种药治疗一种并发症,这也是广义上的精准治疗的体现。
此外,笔者提醒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食用以下4种食物。
第一种是酸甜口味的糖醋类食物,比如糖醋鱼、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等。这些菜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很多糖,甚至比饮料中的糖分还要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喜欢,也不要食用。
第二种是常见的早餐:油条、油饼。油条、油饼等属于高热量食物,经常食用会增加血糖指数,而且对于心脑血管也不够健康,很容易导致身体变胖,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负担。
第三是“水煮类”菜肴,比如水煮鱼、水煮肉片等。经常食用这类食物,也会让血糖升高,增加血脂浓度。
第四是糯米类食物,比如粽子、糯米饭等。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专家简介

苏永,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三病区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学分会常委,河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糖尿病学组组长,河南省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擅长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对甲状腺疾病有系统的治疗思路,提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血型的相关性。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