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伏的故事

2018-06-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卫生文化 浏览:15848 次 


□吴向东

   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俗称赤脚医生。事实上,父亲有几次机会可以招工考干,但爷爷想让他留下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终于,父亲被留了下来。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两个剪影完整地刻画了六七十年代乡村医生的形象。
    一个是他煮针头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有些害怕。那时,还没有一次性针头。父亲把针头放在针盒里,然后在茶杯里扔一团棉球,倒上酒精,就成了一个简易的酒精炉,再用两个高一点儿的杯子支起针盒,把针头煮上几十分钟,就算完成了消毒。完成这些后,父亲再挑一个直的针头,装在玻璃管上,抽入药水,就可以给大人或小孩扎针了。另外一个情景是父亲去砍柴时,总要在扁担头上绑一个塑料袋,砍柴回来时,塑料袋鼓鼓的,斜挂在木枝上。父亲意气风发的模样,好像捡了不少大元宝似的。打开塑料袋,里面就是柴胡、桔梗、苍术、薄荷以及灵芝等草药,偶尔也会有一把板栗,几个生柿子。因此,和其他农户相比,我家里总是多了一份丰收,布袋里装的,地上摆的,屋外晾晒的,几乎没有空地。
    每次病人到我家来看病,父亲都会先给他们递上一杯清茶,然后拉会儿家常,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再开始望、闻、问、切。一个病人至少花费半个时辰。有时,病人走得晚,赶上要吃饭了,父母一定要留他们在我家吃一点儿再走,很是热情。
    后来,父亲开始使用碘伏。庄稼人手脚割破或是扎针时消毒都用碘伏。父亲给多少人免费抹过碘伏,我觉得数也数不清。父亲经常对我说,不要觉得吃亏,因为庄稼人最重情谊,有德报德,有怨报怨。点滴之恩,涌泉相报。
    前年冬天,哥哥一家去海南过年。一天傍晚,哥哥打来电话,说是在海南他们受到了大牛一家的盛情款待。大牛还告诉哥哥:“你家老爷子是个好人啊!不知道给我搽过多少次碘伏。最关键的一次,是我玩刮胡子刀把手割破了,你家老爷子给我抹了碘伏,包扎了伤口,没要一分钱。当时我就想,以后要报答这份恩情!”
    无独有偶。去年,我送儿子去郑州上大学,联系上了二牛,也就是大牛的弟弟,他现在是一家省直单位的处长。酒兴一浓,话就多了起来。二牛给我讲了他的传奇经历。中专毕业后,二牛被分配到畜牧局工作。单位里有一个大院子,一到星期天,很多小孩都来院子里骑自行车。因为是单身,二牛周末爱待在办公室看书。有一次看到有个小孩摔倒了,身上好几个地方在流血,二牛就拿出放在办公室里的碘伏,帮小孩抹了药。几天后,有个女士掂了两瓶酒来找二牛,说她是前几天受伤小孩的妈妈,特此来感谢他为小孩抹了药。二牛推辞不过,只好收了酒。直到酒喝完了,二牛才知道,那个女士是县长的爱人。一天,走在大街上,二牛又碰到了县长的爱人。从县长的爱人那里,二牛得知县政府办公室要招几个年轻人。自此,二牛勤奋努力,直到有了现在的岗位。
    二牛说:“那天真是碰巧了,看到小孩受伤,手头又有碘伏,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你父亲给我们擦碘伏的画面,就不由自主地去做了。谁料这举手之劳,影响了自己的人生,真要感谢你家老爷子潜移默化的教诲啊!”
    二牛喝多了,嘴里还念叨着:“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搀着他走出了酒店,我惊奇地发现,城市的风也是那么凉爽。 (作者供职于新县卫生计生委)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