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的重要著作——《伤寒补亡论》

2018-05-1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7682 次 

伤寒学派的重要著作——《伤寒补亡论》
□黄新生

   南宋年间,在峡州(今湖北宜昌)隐居着一位品学兼优的处士,此人姓郭名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朝廷多次征召郭雍入朝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宋孝宗知道郭雍贤德,赐号冲晦处士,后又封为颐正先生,并且常常在朝廷上称赞郭雍的好处,但郭雍不为所动,他只在乡间认认真真地做学问,踏踏实实地为患者看病。
    郭雍原本是河南洛阳人,北宋灭亡后隐居峡州。郭雍家学渊源,郭雍的父亲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弟子。郭雍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学问,并且对《易经》有独到的研究。郭雍喜欢为患者治病,并且晚年专心研究医书。他笃好仲景之书,研究日深,因感于《伤寒论》已有残缺,撰写《伤寒补亡论》20卷。
    《伤寒补亡论》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原书20卷,其中卷16在元代时散佚,现存19卷,系郭雍针对当时《伤寒论》已经残缺,采撷《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类证活人书》《伤寒总病论》诸论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王仲弓等诸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先是总论与脉法,次为六经证治,再次为治法、病证,治法以“汗、吐、下、温、灸、刺、水、火、可、不可”来分类。《伤寒补亡论》主要从文献分析、补亡、拾遗的角度研究《伤寒论》,是补亡研究中的杰出代表。《伤寒补亡论》既补仲景之缺略,又旁征博引,以释其隐微奥义,同时进行发展创新,大大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伤寒学说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一是创立“卫气不共荣气和谐”论,对“太阳经证有汗无汗”进行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对“太阳经证有汗无汗”机理的阐发,前医拘于表虚表实之旧论,论述不详。《伤寒补亡论》认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亦以内外和谐而后可行也。风邪之气,中浅则中卫,中卫则卫强,卫强不与营相属,其剽悍之气,随空隙而外出,则为汗矣。故有汗者,卫气遇毛孔而出者也。寒邪中深,则涉卫中营,二气俱受病,无一强一弱之证,寒邪营卫相结而不行,则卫气无自而出,必用药发其汗,然后邪去而营卫复通。故虽一经,有有汗无汗二证,亦有桂枝解表麻黄发汗之治法不同也。”郭雍结合《黄帝内经》营卫之论,阐明了“卫气不共荣气和谐”的理论。他既发展了“太阳经证有汗无汗”的病机,又使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得出“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之法,使人阅后一目了然。
    二是倡立“毒气致厥”学说,对寒厥和热厥提出独到见解。在郭雍之前,对厥证的认识多停留在“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的层面上,认识比较片面。郭雍在《素问·厥论》的理论基础上,独辟蹊径,创立“毒气致厥”说,认为伤寒之厥的病理重点为“毒气扰经”。厥阴为阴极阳初生之际,关键是阴阳之气顺接,一旦邪气侵袭,阴阳失调即形成厥证。郭雍将厥证分为寒厥和热厥,寒厥的症状是手足厥冷,热厥的症状是“手足如炭火炮烙,或如入汤中是也”。郭雍分别论述了产生寒厥和热厥的不同病机,并且指出治疗上应随毒气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寒厥类似于现代医学上的冷休克,热厥类似于现代医学上的暖休克,郭雍对厥证的分类、病机认识以及治疗原则,竟然和现代医学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是创立“毒血相搏”致黄疸说,对黄疸的产生原因认识更加深刻。关于黄疸的认识,隋代巢元方认为因身黄而动血,身黄在先而血在后。后代医家继承了巢氏观点,简单将瘀血当作黄疸的病理产物,治以下法。郭雍对巢元方的黄疸论提出质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黄疸的黄色来自邪气所败之血,依此创立了“毒血相搏”致黄疸说。他强调黄疸的外感性和传染性,认为邪气化为热毒通过血脉传流,并败血郁结成黄,以血脉为基础重构了黄疸病因病机理论。显然,郭雍对黄疸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黄疸的认识更加接近,对黄疸的认识比巢元方更加深刻。
    四是创立“温病有三”论,奠定明清温病学基础。在郭雍之前,医家对温病的认识是局限在伤寒的范围内的,认为温病多由伏气所化。如《素问》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论》说:“(冬伤于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存变为温病。”宋代庞安时开始指出温病、瘟疫应该有别于伤寒。《伤寒补亡论》做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存在一种“才感即发”的温病,并将温病分为3类: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这样就使温病由原来单一的“伏气温病”的概念,转而发展为对一类病证的总称,从而为明清以后外感温热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是对发疹性疾病认识更加科学,开创了我国传染病鉴别诊断的先河。如对于发疹性疾病,郭雍的描述就尤为精博。郭雍说:“斑与疮及瘾疹,实是3种。伤寒热病发斑,谓之斑,其形如丹砂小点,终不成疮,退即消尽,不复有疮。温毒斑即成疮,古人谓毒热疮也。舍是又安得别有热毒一疮,后人谓豌豆疮,以其形似之也。温毒疮数种,豌豆疮则其毒之最者,其次水泡麻子是也,再次麸疮子是也,如麸片,不成疮,但退皮耳,以其不成疮,故俗谓之麸疮。又与瘾疹不同,瘾疹者,皮肤发痒,搔之则瘾疹相连而出,终不成疮,不结脓水,亦不退皮,忽尔而生,复忽尔而消,亦名风尸也。世人呼麸疮,或曰麸疹即是。”由此可见,郭雍已能抓住斑疹伤寒、天花、水痘、麻疹、荨麻疹的主要特点进行鉴别。这些鉴别诊断理论,开创了我国传染病鉴别诊断学的先河,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价值。
    此外,《伤寒补亡论》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精到之处。如阐述了“太阴无渴、少阴口渴”的原因;分析了阴阳易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创立了传经之“常”“变”论;治疗疾病讲究立足临床,注重轻重缓急,注重“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弥补了《伤寒论》方剂不足的缺陷等。
    《伤寒补亡论》是伤寒学派的重要著作,促进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发展。后人认为其独到见解往往超于各家之上,真可谓名副其实。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