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您过度治疗了吗?

2018-02-1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8881 次 

河南省肿瘤医院 周晓军 孙淼淼

    从病理学角度来讲,癌症是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癌症虽然都是恶性肿瘤,但是生物学特性千差万别,既有很快能致命的高度恶性肿瘤,也有具有极低风险的惰性病变。后一组病变也被称为上皮起源的惰性病变,包括部分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肺腺癌等。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据统计,1975~2009年,美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3倍,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也有大幅增长,但死亡率均未增加。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存活率达到90%以上。
    人们普遍认为,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以及公众防癌意识的提高等,导致近年来甲状腺癌确诊病例增多。芬兰的一项研究对无甲状腺疾病史的成年人进行穿刺活检,结果有36%的参与者被检测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尽管只有4%~7%的美国成年人具有明显的甲状腺结节,但约有50%的人可通过超声检测出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4类。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为主要类型,预后最好,约占甲状腺癌的90%。以前,甲状腺肿瘤只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为了减少甲状腺病变的过度治疗,国际权威学术组织重新将甲状腺肿瘤进行了分类,将相当一部分预后良好、过去认为是甲状腺癌的病变定义为良恶性交界的病变,如非浸润性伴有乳头状癌核特征的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成年人的孤立性的微小乳头状癌等。
    国内外专家普遍相信,甲状腺交界性肿瘤概念的提出,既完善了甲状腺肿瘤谱系,又避免了一些惰性肿瘤的过度诊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节约医疗资源。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成年人的孤立性的微小乳头状癌多数预后良好,国际上推荐对于无临床症状、无高危因素的病例可随访观察,即使肿瘤增长后再手术也不影响预后;多数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结节无须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为了明确甲状腺结节的性质,除了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是公认的术前评估良恶性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的方法,但仍有10%~40%的甲状腺结节通过穿刺活检不能确定性质。因此,从基因分子水平寻找高相关性的肿瘤标志物变得尤为重要。40%~7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都伴有BRAF(一种癌基因)基因突变。
    最新发布的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已将甲状腺癌诊断方法由单纯使用超声发展为“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并提出联合检测基因突变和重组,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度。分子诊断不仅仅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不明确的甲状腺结节术前进一步评估恶性风险提供了可能,目前还有不少研究提示,BRAF基因突变不仅是甲状腺癌诊断的标志物,并且与甲状腺癌复发密切相关,伴有BRAF基因突变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较高。因此,有选择地进行基因分型诊断,对于精准判断甲状腺病变的生物学行为、确定临床处理方式有很大帮助。

专家简介

    周晓军 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曾在英国、美国留学,先后担任全军临床病理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电镜学会生物医学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曾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0余篇;擅长肿瘤病理诊断、以及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等。
    孙淼淼 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分子病理检测方面的临床工作及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