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肚痛帖》谈大黄的多种功效

2018-01-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乡医课堂 浏览:10298 次 

□卫喜照

    唐代书法大家张旭在《肚痛帖》中记载:“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全帖30个字,内容好像是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则医案。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大黄汤非汤剂名,是指用大黄煎的汤药,即不管是受凉还是受热引起的肚痛,用大黄煎服即可。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大黄是治疗腹痛的一味名药。大黄以泻下著名,民间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应用大黄治疗积滞便秘及诸多病症,虽然把病治好了,但是可能产生腹痛、腹胀现象,故其不被人们赞赏。大黄别名“将军”。金元医家李东垣评价大黄治病“有将军之号”。明代医家温补派张景岳提出附子、人参、熟地、大黄为药之四维(纲领)。大黄和温补药并列在一起,足以说明大黄为祛邪之要药。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包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多种功效。
    泻下作用:大黄能刺激大肠蠕动,主要部位在结肠,对十二指肠也有兴奋作用,能增加其推进性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对葡萄球菌最敏感,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
    止血作用:大黄中的儿茶素和没食子酸能增加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而且可降低抗凝血酶的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大黄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对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它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使血管收缩活动增加,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缩短凝血时间,因而促进血液凝固。
    利胆作用: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促使胆汁分泌增加。这种利胆、利胰降酶、弛张括约肌的综合作用,是大黄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的药效基础。
    肾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对于用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尿毒症,国内外研究颇多。用大黄灌肠可增加氮代谢,产生排泄作用,使尿量增加,让人自觉症状减轻。大黄能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蛋白质负荷,使非蛋白氮、血肌酐明显下降等。
    消炎、镇痛作用:国外从大黄中分离出能与阿司匹林相匹敌的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物质——龙胆大黄酸,还发现大黄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儿茶素,对透明质酸分解酶有阻抗活性的作用。此外,大黄还有降压、降血清胆固醇等功效。
    用药禁忌: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生大黄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推荐几款大黄茶疗方。三黄茶:大黄、黄连、黄芩各10克,沸水冲泡,泡15分钟,代茶饮,每日一剂,具有清热、解毒、泄浊功效,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茜草熟军苦丁茶:茜草15克,熟大黄5克,苦丁茶10克,泡水代茶饮,具有降血压功效,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导致的眩晕、头痛等。减肥茶:荷叶、制大黄、何首乌、扁豆、代代花各3克,决明子6克,具有减肥降脂、畅中润肠功效,用于治疗肥胖症、便秘等。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