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疆情满天山路——河南医疗卫生援疆工作侧记

2018-01-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1942 次 

本报记者 陈琳君 尚慧彬

    核心提示:1月5~11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豫媒体、省会媒体,赴我省对口援建城市——新疆哈密,开展集中采访活动,近距离了解援疆工作在服务脱贫攻坚、产业带动产业、教育优先发展、干部人才支持、医疗技术支持、加强民族团结、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医药卫生报社记者随队采访,目睹了河南医疗援疆为哈密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组团式”对口支援
做到全覆盖
    哈密市人口65万,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1500人,现症肿瘤患者约4000人。由于没有肿瘤专科医院,几家市级综合医院没有肿瘤专科,超过90%的肿瘤患者需要辗转到乌鲁木齐和内地大城市治疗。外出就医花费大,许多来自农牧区的贫困患者被迫放弃治疗。
    为了解决哈密地区肿瘤患者看病难问题,“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派出以河南省肿瘤医院为主体的第七批、第八批、第九批援疆专家团队,以对口支援的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为基础,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哈密肿瘤防治事业的建设。2017年年初,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徐红伟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带领9名河南医疗专家,接过接力棒,开启“组团式”援助新征程。
    根据发展规划,河南省肿瘤医院围绕“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战略,以肿瘤专科为发展重点,力争3年内实现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由综合医院向肿瘤特色综合医院转型,打造“东疆地区肿瘤防治中心”,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专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医院。
    徐红伟告诉记者:“我们修订完善了科主任负责制、绩效管理、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管理、肿瘤多学科会诊等多项制度,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数字化管理水平。”
    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一批学科相继组建,使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能够开展全身各部位肿瘤外科手术、内科化疗、放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医院。该院组建了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交流平台的“抗癌之家”,成立了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的“护爱”志愿者服务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哈密市肿瘤防治4S联盟(实现肿瘤防治全方位科学控制的管理体系)及多学科会诊中心先后揭牌成立,针对疑难重症肿瘤患者的诊疗能力不断提升。
    援疆专家在带领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为医院培养后备人才;举行援疆专家“传、帮、带”拜师大会,10名援疆专家与16名青年医师结为师徒;老师手把手带教,提高了青年医师的诊断能力和技术水平;医院还选派7名年轻技术骨干前往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为期6个月的培训。
    哈密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高光杰是来自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人事处的援疆干部。他告诉记者,对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组团式”援助是河南应哈密市的要求、顺应哈密人民的需要主动承担的。医疗卫生援疆是最接地气,也是最容易让群众有获得感的民心工程。援助为医院带来了新技术、新业务、新的医疗设备以及新的管理模式,为医院培养了专业人才,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让哈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成功“组团式”对口支援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基础上,河南充分放大这一模式,分别将哈密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维吾尔医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红星医院(以下简称红星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全部确立为“组团式”对口支援关系,全部签订了“组团式”对口支援框架协议或达成“组团式”对口支援关系。哈密市所辖的一区两县人民医院也全部与河南有关省辖市确定为“组团式”对口支援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河南援疆医生门诊接诊8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500余台次(其中示范性手术420余台次);抢救危重症患者660余人次;开展新业务、新项目191个,填补地市级空白75项、自治区级空白3项;开展院内外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讲座)530余期(场次),受益4700余人次;下乡义诊80余场次,3万多群众受益。
    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十三师党委常委、副师长王成增说:“河南医疗卫生‘组团式’对口支援做到了3个全覆盖,即医疗机构‘组团式’对口支援全覆盖,主要医疗机构重点专科支援全覆盖,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全覆盖。还统筹调配河南援疆医学人才,以计划内人才为主体、柔性人才为补充,率先成立‘援疆医学专家人才团’,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成立了内科、外科、妇儿、肿瘤、医技等5个专业学组,充分发挥了专家人才多学科、多专业的集成优势,开展了多点执业、巡回医疗、疑难危重患者会诊、专题讲座等;制定了师带徒考核办法,目的是通过‘传、帮、带’让哈密本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质的飞跃。”
“4+1”模式
打造东疆一流的现代化诊疗中心
    红星医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军垦医院。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河南省对口援助哈密市和十三师,红星医院成为资金援疆、人才援疆的最大受益者。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共有107名援疆专家在红星医院开展中长期学术指导交流工作。援疆专家既发挥了业务优势,又发挥了管理优势,制定了“一帮一”、“一带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师傅带徒弟”帮带机制,为促进帮带对象拓宽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发挥了作用。在援疆专家带领下,红星医院完成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胸腔镜右肺上叶癌根治术、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乳突翻查术、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病例的支架成形术等一系列填补哈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空白的手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出资5400万元、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的交钥匙援疆工程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的投建完成了电子阅览室、教学示教室等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十三五”期间哈密最大的援疆项目——红星医院中原病房楼建成在望,它的总建筑面积5.9995万平方米,总投资2.52亿元,计划2018年8月投入使用,可以实现科、教、研为一体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形成“治疗科室内有专科、专科内有特色”。
    2017年8月15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到红星医院调研,充分肯定了医疗援疆成就,并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陈省长“全面培优、提质、增效、改造一家医院”的指示,十三师援疆前方指挥部提出“4+1”完成“4321”工程的建设规划,即河南省4所院校(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加上1家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对当地建成4个中心(神经医学中心、胸心医学中心、消化医学中心、精神卫生中心)、3个联盟(皮肤学科联盟、肛肠学科联盟、康复学科联盟)、成为两所院校的教学医院(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医院、新乡医学院教学医院)、一个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目标进行“组团式”帮扶建设,力争把红星医院打造成为“东疆一流、兵团领先”的现代化诊疗中心。
    “我们是河南援疆的最大受益者。”红星医院党委书记秦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走进红星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出会诊室即时情况以及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各个团场医院的场景。通过这个会诊系统,红星医院的医生不但可以与下级医院远程会诊,还能与河南省人民医院、自治区医院等上级医院进行即时会诊。区域健康信息管理、远程教育等也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实现。
    河南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远程医学系统为依托,以哈密市中心医院和红星医院为载体,建立了覆盖哈密市全部县(区)、乡镇、城市社区及十三师团场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网络。2017年,远程病理和远程会诊已突破700例。围绕全民健康体检这一惠民工程,河南又投资900万元完成了对远程医学系统的提质升级,软件模块建设(包含人口健康数据中心、区域体检系统、区域协同系统、区域影像系统、区域检验系统、手机APP软件)等全部建成到位。
豫疆情满天山路
    冬日的哈密寒风瑟瑟,冰天雪地。在哈密所属的伊州区、巴里坤县、伊吾县采访的这几天,记者所到之处,听到最多的就是当地群众和医务工作者对河南援疆医生的赞誉,也看到了援疆医生不顾条件艰苦,全心全意、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付出和坚持。
    1月8日,塔嘎特在老伴儿的陪伴下住进病房,59岁的她患阴道壁膨出两三年了,曾去乌鲁木齐看过病,但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放弃了治疗。听说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来了河南医生,不但水平高而且花费少,她就来住院了。
    28岁的马依成热阿刚成为一位幸福的妈妈。她不懂汉语,只是微笑着,婴儿躺在小床上。她的丈夫在一旁满脸笑容地说:“这个医院好,这里的医生好。”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启敏已经是第二次援疆了。2017年来到这里后,她下乡义诊18次,诊疗患者3000多人次。她开通的“马大夫在线微信咨询平台”及时挽救了19人的生命,在群众中有口皆碑。
    安阳市组团对口支援巴里坤县后,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发生的变化被周边群众看在眼里,口口相传。该院开展新业务、新项目30项,填补该县医疗空白18项、该地区医疗空白1项,自治区医疗空白1项,开展的项目多了,能治疗的病多了,治疗的效果好了,群众看病的花费也少了。自从援疆医生来了以后,妇产科、儿科、中医内科再无外转患者。
    患了宫颈癌的帕提古丽(化名)在这里做了手术,病愈出院后,经过报销,她花了1200多元。如果在过去,她就需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哈密市甚至更远的乌鲁木齐去治疗,花费较多。
    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医院是哈密最偏远的医院,到哈密市一趟需要翻越天山,开车至少也要6小时。过去,当地人看病是非常困难的事。这一现状在河南开始派援疆医生后得到了逐步改善。
    患者马占华腹痛,在诊室外痛得直不起腰来。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医院的医生彭钊接过患者的检查单,仔细看后又进行了详细诊断,并为他开了药物进行治疗。彭钊告诉记者:“以前我给患者看病,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能简单地处理一些常见病。河南的这几位老师来了,我们跟着学,慢慢地都有了提高,看病时心里也有底气了。”
    濮阳市对口支援的伊吾县人民医院技术力量薄弱。援疆医生就从基本的医护能力抓起,连续开展为期3个月的技能培训。在一次小学生的紧急突发群体性癔症处理中,这支急救队伍顶住了压力,通过了考验,圆满地完成了急救工作。他们还坚持不懈地抓好每周一的全院大查房,每周坚持下乡义诊一次,送医送药到农牧区等。
    “结亲戚”是河南第九批援疆专家团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重要内容。每个来援疆的医务工作者也都有着自己的哈密“亲戚”。平时他们都和自己的“亲戚”保持联系、走动互访、互相学习语言文字,还到“亲戚”家小住一下,干干农活儿,庆祝一下节日。
    “我们在这儿都有‘亲戚’,所以也不孤单。他们经常叫我们去家里吃饭,我们都有感情了。”来自周口市西华县妇幼我们保健院的援疆医生李鑫丽说。
    莫道塞外空寂寥,豫疆深情满天山。来自河南各地的援疆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哈密大地上,用精神传承力量,用信念书写忠诚,谱写了一曲饱含医患之情的大爱之歌。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