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漏尿还情绪差?盆底康复+心理护理双管齐下​

2025-1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打个喷嚏就漏尿,不敢出门锻炼”“总想哭,觉得当妈特别累”……产后42天复查时,不少新妈妈红着眼眶向医生倾诉这些难言之隐。数据显示,约30%-50%的产后女性会出现漏尿(医学称“压力性尿失禁”),而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也高达15%-30%。更棘手的是,这两大问题常互相影响——漏尿让妈妈自卑焦虑,情绪差又可能加重盆底肌功能紊乱。今天,我们邀请产科康复师和心理治疗师,从生理和心理双角度,为新手妈妈支招“康复+护理”的实用攻略。

​一、产后漏尿和情绪差,根源在哪?​​

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实则可能“同源”或“互扰”。了解原因,才能针对性解决。

​1. 漏尿:盆底肌“撑坏了”​​

女性的盆底肌像一张“吊床”,托住膀胱、子宫、直肠等器官。怀孕时,子宫增大压迫盆底肌;分娩时,胎头挤压、产道撕裂会进一步损伤肌肉和神经。产后若没及时修复,这张“吊床”弹性下降,无法稳稳托住膀胱,一旦咳嗽、大笑或跳跃(腹压增加),就会出现漏尿。数据显示,顺产妈妈漏尿发生率约40%,剖宫产妈妈也有15%-20%(孕期盆底已承受长期压迫)。

​2. 情绪差:激素、压力、漏尿“三重打击”​​

​激素骤降:产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暴跌,影响血清素(“快乐激素”)分泌,易引发情绪低落。

​角色冲击:从“被照顾者”变成“照顾者”,睡眠不足、育儿压力叠加,心理负荷剧增。

​漏尿羞耻感:因漏尿不敢社交、回避运动,甚至自我否定“不是好妈妈”,形成恶性循环。

​3. 两者互相影响:漏尿越重,情绪越糟;情绪越差,康复越慢​

研究发现,合并情绪问题的产后漏尿女性,盆底肌收缩力恢复速度比心态积极者慢30%。反过来,漏尿未改善会让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升高2-3倍。

​二、盆底康复:科学训练,让“吊床”重新紧致​

漏尿并非“生完孩子都这样”,通过系统康复,90%以上的轻中度患者能明显改善。关键是“早评估、早干预”。

​1. 第一步:产后42天必做盆底评估​

产后42天是康复黄金期(此时恶露干净,子宫基本复位)。建议所有新妈妈到产后康复科做两项检查:

​盆底肌电评估:通过电极采集肌肉收缩信号,判断肌力等级(正常≥3级,≤2级需干预)。

​压力性尿失禁测试:咳嗽或屏气时观察是否有漏尿,评估严重程度。

​2. 康复方法:从居家训练到专业治疗​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康复方式:

(1)居家基础训练:凯格尔运动​

这是最经典的盆底肌锻炼法,关键是“找对肌肉”——想象排尿时突然中断,收缩的那块肌肉就是盆底肌。

​正确做法:收缩盆底肌(不是憋肚子或夹肛门),保持3秒,放松3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3组。

​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或漏尿时强行收缩,有伤口或疼痛需暂停,咨询康复师调整。

(2)专业治疗:电刺激+生物反馈​

中重度漏尿或自我训练效果不佳者,需到医院做仪器治疗:

​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被动收缩,唤醒肌肉记忆(每次20分钟,10-15次一疗程)。

​生物反馈:屏幕实时显示肌肉收缩强度,帮助妈妈学会“精准发力”(类似游戏闯关,趣味性强)。

(3)生活习惯辅助:减少腹压伤害​

避免长时间抱娃、提重物(增加腹压);控制体重(肥胖会加重盆底负担);有便秘问题及时调理(用力排便也会损伤盆底)。

​三、心理护理:别让“坏情绪”拖垮康复​

情绪问题不是“矫情”,而是需要被看见、被干预的“产后综合征”。以下方法能帮妈妈找回状态:

​1. 家人支持:比“多喝热水”更重要的事​

​分担育儿:爸爸主动参与夜奶、换尿布,让妈妈每天有1-2小时独处时间(哪怕补觉或洗澡)。

​肯定付出:多夸“你辛苦了”“宝宝有你真幸福”,减少“你怎么连孩子都带不好”等指责。

​关注漏尿困扰:不嘲笑“又漏了”,而是说“我们一起去做康复,会好的”。

​2. 自我调节:每天10分钟“情绪急救”​​

​记录情绪日记:写下“今天最开心/最崩溃的事”,帮助梳理压力源。

​简单正念练习:闭眼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专注感受呼吸时腹部的起伏,每天5分钟。

​微小社交:和同样产后的朋友线上聊天,或推婴儿车下楼散步10分钟,避免长期封闭。

​3. 警惕产后抑郁:这些信号要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超过2周,需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帮助:

持续情绪低落、对以前感兴趣的事失去动力;

失眠或嗜睡,食欲骤增/骤减;

反复出现“活着没意思”的念头;

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觉得“照顾不了宝宝”。

​四、双管齐下:康复+心理,加速恢复元气​

临床案例显示,同时进行盆底康复和心理护理的妈妈,3个月后漏尿改善率达85%,情绪评分提升50%以上。具体可以这样做:

​康复时带上家人:让爸爸陪妻子一起做凯格尔运动,既学习护理知识,又增进支持。

​心理疏导融入康复:康复师在指导训练时,同步鼓励妈妈“今天收缩时间更长了,进步很大!”,增强信心。

​建立“康复打卡群”:和同样在做盆底训练的妈妈组队,互相监督打卡,分享康复心得。

​结语:产后漏尿和情绪差,不是“当妈的代价”,而是身体和心理发出的“需要照顾”的信号。及时做盆底评估、坚持科学康复,同时给情绪“松绑”、寻求支持,每一位妈妈都能慢慢找回轻盈的自己。记住:你不仅在养育宝宝,更是在重新认识更强大的自己。

(息县人民医院 敖丹丹)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