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外科术后营养支持:加速康复的“隐形助力”
2025-1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心脏外科手术对机体而言是一次重大创伤,术后组织修复、器官功能恢复及免疫力提升,都离不开科学的营养支持。临床研究表明,规范的术后营养干预可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30%,感染发生率降低 28%,且能减少住院天数,为患者顺利康复奠定关键基础。与普通术后护理不同,心脏外科术后营养支持需兼顾 “满足代谢需求” 与 “减轻心脏负荷”,需根据患者恢复阶段动态调整,实现营养供给与心脏耐受的平衡。
一、术后不同阶段的营养方案:从 “清淡过渡” 到 “均衡强化”
心脏外科术后营养支持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营养目标与供给方式各有侧重。
术后 1-3 天(急性期):此时患者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需以 “维持基础代谢、减轻心脏负担” 为核心,优先通过肠内营养制剂供给营养。若患者无法经口进食,可通过鼻饲管输注低脂、易消化的肠内营养乳剂,每日能量供给控制在 15-20kcal/kg,蛋白质摄入量为 0.8-1.0g/kg,避免过量营养增加心脏负荷。此阶段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胃肠反应,若出现不耐受,需及时调整输注速度或更换营养制剂。
术后 4-14 天(恢复期):随着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可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食物选择需遵循 “细软、易消化、高蛋白” 原则,如小米粥、鸡蛋羹、豆腐脑、鱼肉泥等,每日能量供给提升至 20-25kcal/kg,蛋白质摄入量增加至 1.2-1.5g/kg,以满足伤口愈合与机体修复需求。同时需注意补充维生素 C(如鲜榨橙汁、猕猴桃泥)和锌元素(如南瓜泥、瘦肉末),前者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后者能增强免疫力,助力伤口愈合。
术后 2 周以后(康复期):此时患者可过渡到普通饮食,但仍需保持 “低盐、低脂、均衡” 的原则。每日能量供给根据患者活动量调整为 25-30kcal/kg,蛋白质摄入量维持在 1.2-1.5g/kg,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胸肉、鱼虾、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同时需保证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新鲜蔬菜),预防便秘 —— 因术后患者活动量减少,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增加心脏风险。
二、特殊情况的营养调整:个性化应对术后并发症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特殊并发症,需针对性调整营养方案,避免营养问题加重病情。
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补充营养,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荞麦、藜麦等粗粮,避免精制米面、含糖饮料。蛋白质选择低脂类型,如脱脂牛奶、清蒸鱼,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 50%-55%,同时需定时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食物种类与分量,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
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需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总量,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降至 0.6-0.8g/kg,且优先选择优质低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避免植物蛋白(如豆类、坚果)过量摄入,减轻肾脏代谢负担。同时需限制钾、磷摄入,避免食用香蕉、橙子、动物内脏、坚果等高钾高磷食物,防止电解质紊乱。
术后出现感染或低蛋白血症患者:需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提升至 1.5-2.0g/kg,可通过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补充乳清蛋白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感染控制与组织修复。但需注意监测患者心功能,若出现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等心衰迹象,需及时减少液体与钠盐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饮食禁忌与常见误区:避开康复 “绊脚石”
心脏外科术后营养支持中,需警惕饮食禁忌与认知误区,避免因不当饮食影响康复。
三大饮食禁忌:一是严格限盐,术后每日盐摄入量需控制在 3-5g 以下,避免咸菜、酱菜、腊肉、加工零食等高盐食物,减少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荷;二是避免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黄油等,防止血脂升高,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加重;三是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浓茶、咖啡等,这类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不适,还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影响心脏恢复。
常见认知误区:部分家属认为 “术后需大补”,盲目给患者食用人参、鹿茸、阿胶等滋补品,实则这类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上火,反而不利于康复;还有人认为 “术后不能吃鸡蛋、牛奶,会加重病情”,其实鸡蛋、牛奶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只要患者无过敏或不耐受,适量食用可促进恢复。正确的做法是遵循 “循序渐进、科学均衡” 原则,避免盲目进补或过度忌口。
四、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评估:动态调整保安全
术后营养支持并非一成不变,需通过定期监测与评估,动态调整营养方案,确保营养供给安全有效。
常规监测指标:每周需监测患者体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 —— 体重可反映营养摄入是否充足,若每周体重下降超过 1%,需及时增加能量供给;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是评估蛋白质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若白蛋白低于 35g/L,需加强蛋白质补充。同时需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若伤口红肿、愈合缓慢,可能存在营养不足,需调整营养方案。
家庭护理中的评估方法:家属可通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食欲、排便情况判断营养状况。若患者精神萎靡、食欲差、排便不畅,可能存在营养摄入不足或胃肠吸收问题,需及时与医生或营养师沟通,调整饮食结构或补充营养制剂。
心脏外科术后营养支持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需满足机体修复需求,又需兼顾心脏耐受能力。从术后急性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到康复期的均衡饮食,再到特殊情况的个性化调整,每一步都需科学规划、动态优化。只有将营养支持与伤口护理、活动管理、心理调节相结合,才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心脏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医学部东院区心血管外科二病区 侯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