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报告上的“低回声”“无回声”是啥意思?

2025-10-2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拿到超声报告时,不少人会被“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等专业术语搞得心慌——这些词到底代表正常还是异常?是不是看到“低回声”就意味着有肿瘤?其实,这些描述并非“疾病诊断”,而是超声对不同组织“反射声波”的客观记录,就像用不同颜色标注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帮医生判断组织性质。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拆解超声报告里最常见的“回声密码”,教你看懂报告不焦虑。

先搞懂:“回声”是怎么来的?

要理解“低回声”“无回声”,得先知道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超声就像“声波雷达”,通过探头向人体发射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不同密度的组织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被探头接收,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超声图像,而“回声”就是对这种反射信号的描述。

简单来说,组织密度不同,回声表现也不同:

- 密度低、结构均匀的组织(比如液体),超声波容易穿透,反射少,就会呈现“无回声”;

- 密度中等的组织(比如正常的肝脏、肌肉),会反射部分声波,呈现“等回声”;

- 密度较高的组织(比如骨骼、结石),会强烈反射声波,呈现“高回声”;

- 密度介于液体和正常组织之间的(比如某些囊肿、肿瘤),反射声波较少,就会呈现“低回声”或“极低回声”。

记住:回声只是“组织特征”的描述,不是“良恶性”的直接判断标准,最终诊断需要结合组织位置、大小、形态、边界等综合判断。

逐个拆:常见“回声术语”代表什么?

1. 无回声:大多是“液体”,良性情况多

报告上出现“无回声”,不用先紧张,它通常代表检查部位存在“液体成分”,比如水一样的物质,因为液体对超声波的反射极少,所以在图像上呈现为“黑色的、边界清晰的区域”。

常见的“无回声”情况几乎都是良性:

- 囊肿:比如肝囊肿、肾囊肿、乳腺囊肿,就是包裹着液体的“小水泡”,只要大小稳定、没有压迫症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 积液:比如盆腔积液(女性生理期前后可能出现少量)、关节腔积液、胸腔少量积液,少量生理性积液属于正常,病理性积液则需要结合症状找原因;

- 膀胱/胆囊:憋尿后的膀胱、充盈的胆囊里装满液体,超声下也是“无回声”,这是正常表现。

只有极少数情况,比如“囊性肿瘤”(如卵巢囊腺瘤)可能出现“无回声+分隔”的表现,这时医生会进一步描述分隔的厚度、是否有血流信号,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2. 低回声/极低回声:密度偏软,需结合“形态”判断

“低回声”指组织密度比正常器官稍低,超声波反射较少,在图像上呈现“灰色区域”;“极低回声”则更接近液体,颜色更暗。这类回声的组织通常偏软,可能是正常结构,也可能是病变,关键看“边界、形态、血流”。

常见的良性低回声情况:

- 正常组织:比如甲状腺里的滤泡、乳腺里的腺体组织,本身就是低回声,只要结构均匀、没有异常结节,就是正常的;

- 炎性病变:比如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会水肿增厚,呈现低回声;淋巴结炎导致的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边界清晰的低回声;

- 良性结节:比如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囊性部分是无回声,实性部分是低回声)、乳腺纤维腺瘤(部分表现为均匀低回声,边界光滑)。

需要警惕的低回声情况:

如果低回声区域同时出现“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有细小钙化、血流信号丰富”,可能提示恶性病变风险,比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等。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某些良性的“脂肪瘤”也可能是低回声,最终需要通过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确认。

3. 高回声/强回声:密度偏硬,小心“钙化”和“结石”

“高回声”指组织密度较高,超声波反射强,在图像上呈现“白色区域”;“强回声”则反射更强,有时会伴随“声影”(就像阳光被镜子反射,后面出现阴影),通常代表密度硬的物质。

常见的高回声情况:

- 结石:比如肾结石、胆囊结石、膀胱结石,都是密度极高的固体,超声下会显示“强回声+声影”,这是结石的典型表现;

- 钙化:比如乳腺钙化灶、前列腺钙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组织里的钙盐沉积,大多数是良性的(比如乳腺粗大钙化多为良性,细小钙化则需警惕);

- 正常结构:比如骨骼、胎儿的颅骨,本身密度高,就是高回声;老年人的前列腺可能出现良性钙化,也是高回声。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恶性肿瘤(如部分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灶)也可能出现高回声,但通常会伴随其他异常特征,比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不会单独以“单纯高回声”出现。

重点提醒:看报告别只盯“回声”,这3点更关键

很多人拿到报告只找“低回声”“高回声”,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其实医生判断病情时,会综合以下3个维度:

1. 边界和形态:良性病变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比如圆形、椭圆形),比如肝囊肿的边界像“光滑的气球壁”;恶性病变多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像“毛刺一样”向外延伸。

2. 血流信号:超声报告里的“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会描述病变是否有血流。良性病变大多没有或只有少量血流,比如单纯囊肿几乎没有血流;恶性肿瘤因为需要大量营养,通常会有“丰富的异常血流信号”。

3. 大小和变化:同样是低回声结节,直径1厘米和5厘米的意义不同;如果之前做过超声,对比结节的大小变化更重要——短期内快速增大的结节,需要警惕恶性风险。

最后要强调的是,超声报告只是“初步检查结果”,不是最终诊断。哪怕报告里出现“低回声”“异常血流”,也不用自行断定是“癌症”,更不要焦虑失眠。正确的做法是:带着报告及时找专科医生(比如甲状腺结节找内分泌科,乳腺结节找乳腺科),医生会结合你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如CT、MRI、活检),给出专业的判断和处理建议。

看懂超声报告的“回声密码”,不是为了自己当医生,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更理性地配合后续诊疗——毕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超声医学科 赵琋)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