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疼”才重视?肝癌早期多无症状,这3个隐匿信号别忽视
2025-10-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肝区隐隐作痛,以为是最近熬夜太累,忍忍就好,没想到查出肝癌晚期……”临床上,很多肝癌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根源在于肝脏的“沉默特性”——作为人体唯一没有痛觉神经的实质性器官,早期肝癌几乎不会引发明显疼痛,等到出现“肝疼”,往往意味着肿瘤已长大压迫周围组织或侵犯神经,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其实,肝癌早期并非毫无踪迹,身体发出的3个“隐匿信号”,一旦出现就该警惕,别等“疼了”才重视。
先搞懂:为什么肝癌早期“不痛不痒”?
肝脏的代偿能力极强,即使有1/3的肝细胞正常工作,也能维持身体基本代谢,因此早期肝癌(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不会影响肝脏功能,自然不会出现明显不适。而“肝疼”多发生在肝癌中晚期: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压迫肝包膜(肝脏表面的薄膜,有痛觉神经),引发持续性钝痛或胀痛;若肿瘤破裂出血,还会导致突发剧烈腹痛。也正因为早期无症状,我国约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识别早期隐匿信号,对肝癌防治至关重要。
信号1: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差”,别只当“累了”
很多人把“没力气、不想吃饭”归结为“工作忙、压力大”,但这可能是肝癌早期的首个信号。具体表现为:即使每天睡够8小时,仍觉得浑身乏力,走路、爬楼梯都没力气;食欲明显下降,以前爱吃的食物现在没兴趣,尤其讨厌油腻食物,吃一点就觉得腹胀、恶心,甚至出现腹泻。
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负责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合成白蛋白维持体力。当肝脏出现肿瘤时,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无法正常消化,就会导致食欲差、厌油;同时,肝细胞受损会影响白蛋白合成,身体缺乏“能量载体”,自然会感到乏力。临床上,不少早期肝癌患者曾有“持续1-2个月乏力、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的经历,却因忽视这些信号,延误了检查时机。
信号2:皮肤、眼白发黄,警惕“黄疸”预警
如果发现自己的皮肤、眼白(巩膜)慢慢变黄,尿液颜色变深(像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别只以为是“肝炎”或“胆囊炎”,这可能是肝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是容易被误判的早期信号之一。
黄疸的出现,多与肝癌压迫或侵犯胆管有关:肝脏分泌的胆汁需通过胆管排入肠道,当肿瘤压迫胆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会反流入血液,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进而引发皮肤、眼白发黄。与普通肝炎引起的黄疸相比,肝癌相关黄疸有个特点——通常“进行性加重”,即黄色一天比一天深,不会时好时坏,同时可能伴随皮肤瘙痒(胆汁酸盐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所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查肝功能,还需做肝脏超声或CT,排查是否有肝脏肿瘤。
信号3:“蜘蛛痣”“肝掌”出现,提示肝脏已受损
在手掌心、颈部、胸部、肩膀等部位,若出现红色的“小蜘蛛”(中心一个小红点,周围有放射状的细小红丝),或手掌大鱼际、小鱼际部位发红(按压后变白,松开又变红),这些分别是“蜘蛛痣”和“肝掌”,是肝脏受损的典型表现,也可能是肝癌的早期伴随信号。
正常情况下,肝脏会灭活体内多余的雌激素,当肝细胞受损(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时,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多余的雌激素会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形成蜘蛛痣和肝掌。需要注意的是,蜘蛛痣和肝掌本身不是肝癌的直接证据,但它们提示肝脏已出现功能异常,尤其是有乙肝、丙肝、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的人群,若突然出现这些症状,意味着肝脏病变可能在进展,需及时检查肝脏情况,排除肝癌风险。
关键提醒:高危人群务必做好“主动筛查”
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每日饮酒量超过20克,持续10年以上)、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含黄曲霉毒素)者。这类人群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肝癌筛查,具体项目为:
- 肝脏超声:可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肝脏肿瘤,判断肿瘤大小、位置;
- 甲胎蛋白(AFP)检测:约70%的肝癌患者会出现AFP升高,是肝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若超声或AFP检测异常,需进一步做肝脏增强CT或磁共振,必要时通过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早期肝癌通过手术、消融等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60%以上,远高于晚期的不足20%。
肝脏的“沉默”让肝癌早期难以察觉,但身体不会完全“闭口不言”。那些被忽视的乏力、黄疸、蜘蛛痣,可能就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高危人群,别等“肝疼”才重视,主动筛查、及时识别信号,才是对抗肝癌最有效的方式。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给肝脏更多“重生”的机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刘冠军)